名句的诞生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
完全读懂名句
昨夜新房通宵燃红烛,等候天明上厅堂拜见公婆。梳妆妥当细声询问丈夫,这样画眉是否符合时宜?
诗人背景小常识
朱庆余,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人,生卒年不详,为敬宗宝历二年进士。他于年少时期壮游长安,与当时文坛名人姚合、顾非熊、无可等人交往,也曾与贾岛同游凤翔,于长庆年间才回到长安准备科举考试,期间曾经投诗干谒于李绅、张籍等人。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即是写给张籍,深受张籍推荐,于是声名大噪,在宝历二年顺利考取进士,官历秘书省校书郎、协律郎等职。朱庆余擅长书写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今存有《朱庆余诗集》一卷,代表作又以本篇名句所选之《近试上张籍水部》最脍炙人口。他的诗风格词意清新、描写细致,师承自张籍之风,且又善于巧思,此是较张籍更突出之处。
名句的故事
唐代科举制度与后代最大不同处,在于考试方法尚未严密限制,不仅考卷不需密封、誊录,应考者甚至还可以在考试之前将自己满意的代表作呈献给主考官,加深阅卷官员的印象,这种风气在唐代称为“投卷”、“干谒”。身处现在考试制度讲求公平、公开的我们,或许会觉得唐代科举考试相当令人匪夷所思,不禁要反问这样考试不是不公平?弊端的确是存在,但若考虑唐代继承魏晋时期“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门”的历史渊源,则可以发现唐朝政府基本上已经尽力想将考试拉回较公平的举才管道,只是任何一个措施都须经历一段漫长的酝酿过程;唐代即处于这个过渡时期。
因此,在唐代想要参加科考的士人,可以借由考试前种种的交际场合,向公卿贵人投卷干谒、投石问路,努力在社交界建立声名,以助登科中第;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一诗,即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朱庆余在秋风萧瑟、科举考试前夕,背着行囊来到长安,这几年他借由与著名文士的交游,做好名声、社交的良好基础,企图在当时士大夫文人圈中闯出名号,果然也有点收获。这首《近试上张籍水部》,是他写给当时任职水部郎中张籍的诗,文中他擅用比拟,将自己比喻成新婚娇涩的小媳妇,惶恐担忧着公婆(暗指主考官)对自己的评价,百般不确定当中,只能悄悄偷偷询问一旁的丈夫(暗喻张籍),这种画(写)法符合时宜(能雀屏中选)吗?张籍之前就相当欣赏朱庆余的作品,看到这首婉约隐喻诗之后,莞尔一笑,当下也提笔写了《酬朱庆余》一诗回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诗中也援引朱庆余以女性暗喻的书写模式,将朱庆余比拟为采菱姑娘,打扮清新、相貌姣好,就算没有穿着贵重的齐绸,但只要珠喉一展即可抵万金;暗暗宽慰朱庆余不用担心,一定可以得到主考官的青睐。不论是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抑或是张籍《酬朱庆余》的回复诗,两人都深谙一箭双雕的譬喻技巧,一个写得好,一个答得妙,因而传为千古诗坛之佳话。
历久弥新说名句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形容的是一种含羞带怯、小女儿的心态,在未知陌生的环境中,忐忑不安、低声询问着丈夫。朱庆余这首诗流传千古的主因,就是将这种七上八下的心情刻画入微,采撷当时社会时态加入巧思,令人耳目一新。朱庆余通篇仅采用一个“画眉”的典故,此出自于汉代张敞传。张敞是汉宣帝时的京兆尹,即首都的最高行政长官,执法甚为严苛,但私底下是相当疼爱老婆的,偶尔还帮妻子画眉毛,汉代民间于是盛传张敞画眉这件事,后来也引申形容夫妻恩爱情深。中国常用来形容夫妻恩爱的成语,除了“张敞画眉”外,另一个常见的就是“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也是源于汉朝的典故,据说梁鸿从小丧父,却力争上游、博晓诗书,名闻于时,坊间不少待嫁女儿都心系于他,但他从不因此而滥情。当时民间有个肥丑肤黑的女子孟氏,年近三十还找不到夫家,但每当父母为她担忧时,孟氏回道:“欲得贤如梁伯鸾者。”梁伯鸾即是梁鸿;梁鸿听闻这个消息,马上到孟家迎娶,不以貌取人的梁鸿后来婚姻果真幸福美满。而孟氏也是女中豪杰,她不仅擅长持家,也能通晓丈夫远志,梁鸿素有高节,不欲看人事纷扰,却又苦于妻小等家用,体贴夫婿的孟氏于是开口建议他不如归隐山林。梁鸿感动不已,赞道:“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于是替妻子取名孟光,字德曜,夫妻俩遂隐居山中,以耕织为业,日咏诗书、弹琴以自娱。而妻子孟光每次送饭给丈夫时,总是会将木盘高举,与眉同齐,来表示对夫婿的尊敬;因此后世常以“孟光举案”、“举案齐眉”来比喻夫妻相敬如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