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诞生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完全读懂名句
我们在去年花开时节相逢又分别;今日春花又开,不知不觉已经一年。人间世事茫茫,件件难以预料;春天的忧愁低沉黯淡,夜里只能怀着愁思入睡。我的身体多病,越来越思念乡田故里;治邑还有灾民,我真愧领国家的俸禄。听说你们想来此,探访我这孤老头;我不知在西楼上看过几回月圆,却还不见你们的踪影。
名句的故事
这首诗作于韦应物担任滁州刺史期间。那时正当安史之乱后没有多久,社会情况十分混乱,世事渺茫难料。韦应物与友人分别已经一年,见到春花又开,不禁触景生情,写一年来的感受。从自身来讲,既多病而思归,又为了无法做好父母官而自愧;最后两句表示渴望和友人重聚畅叙。
韦应物的诗中经常提到李儋和元锡,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后人的说法很不一致。但从文献上看,李儋和元锡经常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诗题中(如《同元锡题琅琊寺》、《送元锡杨凌》、《酬李儋》等),应该都是韦应物的诗友,而且交谊很深;《酬李儋》一诗中,韦应物还把李儋称为“同心友”。
韦应物登西楼望月等待佳客,而古代文人墨客每当心情不快、苦闷难耐的时候,也常常独倚西楼,极目远眺。“西楼”往往是诗人对景伤怀的好地方。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已可想见那是个多么孤寂而萧索的月夜。要是西楼临水,就成了典型的“望江楼”,如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由于水常东流,由楼上凝望远处,容易产生悠悠离绪,更显得悲凉。
“西楼”也常代指送别之处。唐代许浑的《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其中“西楼”指的就是诗题里的“谢亭”。晏几道在《蝶恋花》中也有“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山,聚散真容易”的句子,与友人在西楼喝到酩酊大醉而别。
历久弥新说名句
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跟朋友或情人约好了要见面,却又因故失约,让苦苦守候的一方大失所望,甚至为此赔上性命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出自《庄子·盗趾篇》,“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始终坚守诺言,在桥下等着那位没有露面的女子,潮水涨高后仍抱着桥柱不放,最后不幸淹死。苏秦说:“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不妨理解为事已至此,与其说尾生无法面对未来,不如说他无法面对过去。尾生必须完成之前对自己的要求,那就是“信”。起先他当然不曾抱定必死的念头而来,守信是结果,不是动机;在桥下的他孤独无告,守信竟成了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了。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则是一个由于不可抗拒的命运而无法践约的悲伤故事。春秋时代,精通音乐的晋国大夫俞伯牙奉命出使楚国,完成使命后乘船回国的途中,在汉阳遇风雨停泊岸边,便奏起随身携带的古琴。有个名叫钟子期的樵夫也在此避雨,竟然听出伯牙琴声中“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心声,两人畅谈一整夜,非常投机。雨过天晴,伯牙必须赶回晋国,便相约明年今日在此地重聚。然而,等到伯牙来年如期来到,子期却因积劳成疾,已经去世一个月了。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坟前抚琴哀悼知己后,将心爱的琴摔碎奠慰知音,此后终其一生都不再抚琴。
妇人在崖上望夫归来,久了竟化成崖上的一块石头的“望夫崖”故事不但被写入小说,甚至还搬上了屏幕;但陕西的白鹿原却流传着一个丈夫等不到妻子的故事。当地传说玉皇大帝有位仙女思凡,变成一只白鹿在这里出没,招引很多猎人前来追捕,最后总算让她挑中一个值得变回美丽的少女并与其相恋的英俊猎人。没想到好景不长,玉帝派人来把仙女召回天宫,夫妻离别时,痛哭流涕,肝肠寸断,相约九九八十一天以后在此相会。妻子离开后,猎人苦苦等了不知多少个九九八十一天,始终不见妻子的踪影,只好把洣水河边的山地命名为“白鹿原”,来纪念这段已逝的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