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诞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完全读懂名句
今夜鄜州一轮明月,只有妻子一人独看。可怜在远方的小儿女,还不懂思念流落长安的父亲。她的头发在浓雾中沾湿,双臂在月光下受了露寒,何时夫妻才能靠着窗帷一同望月,让月光将我们的泪痕照干。
名句的故事
《月夜》为五言律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此年安史之乱已进入第二年,杜甫将一家人自奉先搬到潼关以北的白水(皆今属陕西)。六月,唐将哥舒翰失守潼关,玄宗奔往蜀地,杜甫又举家迁至鄜州。七月唐肃宗即位灵武(今属宁夏),杜甫听闻此事,立刻从鄜州只身奔赴灵武,准备投靠肃宗,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被带到已沦陷的长安;《月夜》即是诗人在长安望着一轮明月、思念在鄜州妻儿所作。
《月夜》的前半段,本是杜甫对月怀人,但他却不从长安月色与自身切入,反以妻儿所在的鄜州之月写起,想象妻子如何思念困在长安的自己,至于妻子身旁的儿女们,由于年纪尚小,根本不解思念之苦。诗人运用侧笔,明写独守空闺的妻子想念自己,实是表现他对妻儿的深切挂记。
诗中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杜甫悬想妻子正在思念自己的神态,她一夜不寐地倚窗望月,使一头秀发沾满露水湿气,双臂也因而受到风寒,诗人摹绘妻子发湿臂寒的形象,以衬其妻内心的寂寞生寒,进而表达乱世夫妻虽无法聚首,依然伉俪情深。
最后,杜甫跳出想象空间,回到现实人生,寄望国家尽快平定乱事,届时他与妻子携手同望明月,挥别泪流不止的过去,重展欢笑容颜。全诗从深沉的悲情,急转出一番新境,表现诗人对未来的幸福期待。
历久弥新说名句
北宋文学大家苏轼,其七言律诗《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颈联为:“凄风瑟缩经弦柱,香雾凄迷着髻鬟。”在凄冷的寒风中,女子瑟缩着双手,弹弄琴弦,她那一头秀发的香气,散发在凄迷夜空里。这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与当时担任杭州知州的好友陈襄(字述古),从城内吴山的最高处“有美堂”伴月归返时所作;月夜下,耳边传来女子弹奏的琴弦乐音,嗅闻到女子头上的扑鼻发香。即使当时被贬谪为杭州通判,苏轼还是能找到摆脱仕途失意的出口,在云月相随下,与好友同享夜归乐趣。
南宋文人韩元吉,其《六州歌头·桃花》下片云:“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过去携手同游之处,至今仍笼罩一股香气,红色桃花遍地绽放,可惜春天已尽。如今身体日渐消瘦,又有谁来慰问?满腹心事只有花朵知晓,徒然流下伤心泪水。这是词人回到过去与心爱女子同游地点,此时佳人早已不在,他却还能感觉到女子身上的芳香气息,流露出对昔日旧情的感伤不舍。
近代文人朱自清,在其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写道:“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脉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只只美人的臂膊,交互地缠着、挽着。”
这是朱自清在1923年8月与友人夜游江苏南京的秦淮河,欣赏江河月夜之美,作者将清澈明月形容成一位晚妆初罢的盈盈姑娘,又把岸上的垂杨倒影拟化成美人臂膊,透过月色映照,仿佛与人深情地交缠搂挽。同样描写月夜景物,古今文人皆发挥他们无远弗届的想象力,让万物在这亘古如一的月光下,展现其倾倒众生的绰约风采。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名句赏析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