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诞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名句赏析及故事

完全读懂名句

除了远处传来军中的更鼓声,路上已没有行人,边塞的秋夜,只听见一声孤雁的哀鸣。今夜已进入白露时节,露水越发的白,故乡的月光一定最为明亮。我与弟弟们各自分散,如今无家可归,不知向何处打听他们的生或死。寄信回去,也经常无法送达,何况现在还尚未停战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名句赏析及故事

名句的故事

《月夜忆舍弟》为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此年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叛将安禄山于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被其子安庆绪所弒,其部将史思明又于此年杀了安庆绪,也仿效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举兵从范阳(今河北涿州)南下,攻陷洛阳、河阳(皆今属河南)等地。

由于中原仍一片烽火,书信根本无法寄达,诗人忧心在河南、山东等地的弟弟,包括杜颖、杜观和杜丰三人的生死安危,在节气甫入白露的秋夜里,写下这首惦念手足之诗。诗题所言“舍弟”,为一般人谦称自己弟弟的用语,当诗人想着手足各自在战乱中仓皇逃难,原是该欢乐团聚的一个“家”,早已不复存,自己则身在边塞异乡,面对凄清月夜,倍加怀乡思亲。

杜甫时居秦州,隶属边防地域,故传来战士更鼓之声,伴随的是天边孤雁的悲鸣,听在羁旅之人的耳里,更添几许寂寥空虚;颔联所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点出客观的时序节令正逢秋季白露,同时道出作者主观的个人情感,明明是普世一样的月亮,他却认定自己家乡的最明亮,强化其不可明喻的浓烈乡愁。全诗在一片感物忧国、望月怀乡里,逐渐拉出诗人挂念手足的焦灼心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名句赏析及故事

历久弥新说名句

年代稍晚于杜甫的白居易,其五言古诗《八月三日夜作》始两句云:“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这是作者在入秋后的白露节气所作,此时天气转凉,夜晚露水凝重,月光隐微照着大地,更映衬万物一片清冷,诗人看着月夜下的花草虫鸣,了悟人间时序有时,实不必感伤生命的生死荣衰,万物自会无穷无尽地传承下去。

南宋爱国文人陆游,其词作《渔家傲·寄仲高》云:“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这是作者在四川寄给远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家乡堂兄陆升之(字仲高)的家书,当他东望远在万里外的故乡,不自觉流泪写满一纸乡愁,由于山遥路远,想等到堂兄回信,恐怕得再盼上一年,所以只能先寄语红桥下的流水,请其乘舟代转思兄之情。此词与杜甫《月夜忆舍弟》同为怀乡、思念手足之作,不同的是陆游经过漫长等待,其家书终会寄达,但杜甫身处战乱,弟兄各自逃命分散,他的家书根本难以传到弟弟手上。

自杜甫“月是故乡明”之句始出,人们遂常以“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强调对出生乡土的特殊情怀。现代作家琦君生长在浙江永嘉的旧式家庭,其大学教育也在杭州完成,在她近70岁高龄出版的散文集《水是故乡甜》中,回忆母亲曾说:“是那里生长的人,就该喝那里的水。要知道,水是故乡的甜哟。”接着还说:“孩子们多喝点家乡的水,底子厚了,以后出门在外,才会承受得住异乡的水土。”母亲的温柔叮咛,一直深印在作者童年记忆里。

后来琦君离开台湾,旅居国外,喝着那些标榜纯天然的矿泉水时,想起母亲从前说过的话,她在文末写道:“饮啜起来,在感觉上,在心情上比起大陆故乡的水,和安居了三十多年第二故乡台湾的水,能一样的清冽甘美吗?”可见对异乡游子而言,故乡的水永远甘甜,故乡的月永远清明,哪里是其他客居之地所能相比。

文章标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名句赏析及故事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15137.html

上一篇: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名句赏析及故事

下一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名句赏析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