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诞生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春思
完全读懂名句
燕地的草,像碧绿柔丝,秦地的桑,已低垂青枝;当你方想着要回家的日子,也正是我因思念你而肝肠寸断的时候。我和春风本来不相识,为何要吹到我的罗帐里来?
名句的故事
诗大概作于天宝二年的春天。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刻画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字,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此诗主要写思妇思边之苦及对爱情的坚贞,诗中运用了诸多写作手法,如首句化用《楚辞·招隐士》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是对他人的尊称,萋萋是草茂盛的样子,原句就是以春草的孳茂暗喻王孙已经离去很久了。李诗则更进一步以燕草及桑枝生长的情况,来比喻思妇思念之深,浑成自然,不着痕迹。
诗里头又用了谐音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写“思归”及“断肠”相契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尤其最后两句,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剎那的心理活动,从艺术上来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春风发话,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完美而具体地,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对于此诗,前人多有好评。清代刘辰翁曾评道:“平易近人,自有天趣。”至于末二句,清吴乔《围炉诗话》中这么说道:“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思无邪而词清丽,妙绝可法。”同朝的萧士赟也说:“末句则兴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也。”在在都说明了诗中女主人公的“阔别而情愈深,怂疏而心不移”的贞洁及李白写作手法的高明。
历久弥新说名句
“春风不相识”,这里的“春风”,除了指撩人舒爽的春风,里头也隐约有“春情”的暗示。“春风”即是东风,关于东风的记载,最早应出现于《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礼记·月令》中记载的是一年之时,日月之交共12次,其中每次日月的情形、当时的气候以及万物生长的情况,甚至是与音律相配合。此处的引言,所指的正是正月时候,当时温暖的东风开始吹拂着大地,蛰虫也开始活动,鱼儿长得肥美,破冰而出,正好成为獭的食物。南飞的鸿雁,这时也从南方飞了回来。这是春风的原意。
然而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的意涵是多方面的。其意涵的比喻及引申,最早应该是出自《刘向·说苑·贵德》,里头有这样一个故事:孟简子这个人曾相梁、卫二国,因为有罪而逃至齐国,管仲接迎而询问他:“你以往相梁、卫的时候,门下使者有几人?”孟简子回答说:“门下使者有三千余人。”管仲又问:“那你现在和几个人一起来?”孟简子回答:“我仅和另外三人一起来。”管仲问:“是怎样的情况?”孟简子回答:“其中一人死了父亲,无以为葬,我出钱出力替他办丧事;其中一人死了母亲亦无以为葬,我也同样出钱出力替他办丧事;又有一人,他的哥哥有狱讼之事,是我保他出来的。”于是管仲便说:“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也就是说,如果现在身为宰相的我,不能像春风一样和煦地吹拂人们,给人们感化,带来恩泽,不能如夏雨般给人们带来凉意,实时加惠于人民,那么我管仲必定会招致困穷。
春风带给人们的感觉是暖和、温和的,如果在上位者能妥善地辅育人民,人民必定也能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于是后世加以延用,“春风化雨”、“如沐春风”这样的成语便由是而生了。
至于春季群花盛开、一片花团锦簇景象,端赖春风的吹拂、雨水的滋润以及暖阳的普照才得以生长。雨水和阳光,对于亚洲的气候来说,是四季常有的,于是春风便突显出它的特色来,也因此春风和“花”便脱离不了关系了。而“以花喻人”可说是中国的传统,由此推衍,春风便渐渐地和“春情”联想在一块儿了。像是宋朝词人有《瑞鹤仙》,题为“春风无检束词”,里头有这样的词句:“春风无检束,放倡条冶叶,恣情丹绿。”便有意无意地写出春风撩人的意思来。而名句中的“春风入罗帏”,亦是用了“春风”的引申意涵。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名句赏析及故事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15141.html
上一篇:长相思,摧心肝-名句赏析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