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诞生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渔翁
完全读懂名句
渔翁夜晚傍着河的西边岩石过夜,清早打着湘江的水,用楚竹来烧。太阳出来,烟雾就消散了,仍然不见人的踪影,听得欸乃一声,从水面上划出一条碧绿山水。回头看去,水流从遥远的天边奔下,岩石上的白云,无心地相互追逐着。
诗人背景小常识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是唐代思想家兼散文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1岁登进士第,初任集贤殿校书郎,后调蓝田(今属陕西)尉,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擢升监察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等人执政,欲裁抑宦官势力,整顿朝政,史称“永贞革新”,引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不过数月,顺宗病倒,宪宗即位,政局骤变,所有亲信王叔文者皆受牵连,柳宗元因而被贬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召回长安,来年调任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四年之后,病死柳州,卒年47岁,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好友刘禹锡整理其遗稿,编成“柳先生文集”。
据《新唐书·柳宗元传》所记,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从长安被调柳州之前,刘禹锡也同时遭贬播州(今贵州遵义),柳宗元一听闻消息,认为播州为“烟瘴之地”,绝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居住,况且刘禹锡尚有高龄母亲,他决定上奏用自己被派任的柳州和刘禹锡的播州交换,后来其他大臣也为刘禹锡说情,才将刘禹锡改任连州(今广东连县),柳宗元一样赴柳州上任。当时的播州是朝廷用来流放罪犯以及分发失势官员的所在,柳宗元宁可牺牲自己到偏僻、瘴气的播州,也不忍心刘禹锡前去,足见对好友的惜护挚情。
柳宗元去世之后,柳州居民感怀他的德政,还为其立庙纪念,一代文宗韩愈作《柳子厚墓志铭》,后来也成为一传世名篇。
名句的故事
《渔翁》为七言古诗,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期。政治上的失意,使诗人在精神方面,寻求寄托秀丽山水,永州位在南岭山脉北麓,潇水和湘江的汇合处,依山傍水,正好提供一处排遣忧怀的绝佳环境。
《渔翁》刻画一个徜徉在青山绿水间、独往独来的渔翁,清晨时分,夜宿西岩的他睡醒后,燃起炊烟,做起早餐,所汲的是清澈湘水,烧的是楚地竹子,等到炊烟和江上晨雾散去,只回荡着他离去的橹桨声和放歌声,绿水青山,早已空无一人;最后,诗人拉回渔翁离开后的山水景色作结:“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回身转望,水流从天边奔流直下,高山旁的白云,无所用心地追逐嬉动,宛若眼前呈现一幅动中有静的山水图画。
“渔翁”在中国文学上,几乎都被塑造成遗世独立形象,如《楚辞·渔父》记述的虽是战国楚大夫屈原不流于世俗的传说,但其中渔父,却是主张明哲保身、与世推移,其豁然开朗的胸怀,正与屈原刚正不阿的固执形成对比;到了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能够进得了作者笔下世外桃源的也是一个捕鱼人;唐人张志和作词令《渔歌子》,描绘渔夫“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何等的自在潇洒。
后出的柳宗元写《渔翁》,也有几分自许渔夫孤清飘逸的意味,大唐经过“安史之乱”的剧烈动荡,国运逐渐日没西山,政治上又有宦官和藩镇各种乱源,使得生长在这一世代的文人,开始怀抱清逸之风,书写其心灵神往的太平乐土。
历久弥新说名句
北宋苏轼晚年贬谪海南岛,他将柳宗元的诗文视为精神支柱,其《评柳子厚诗》言“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意指柳宗元晚年诗作,与田园诗人陶渊明极为神似。
陶渊明在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甫辞彭泽令,归返家园后,写下一首《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描写天上云层不经心地冒出山峰,鸟群飞得疲倦,即将归返巢穴,日落西山,阳光渐暗,诗人手抚松木,仍伫留在山里徘徊思考,当他浸淫山水天色,仰望云鸟移动变化,心中充满对家乡景物的钟情热爱,也思索着过去何苦委身去做那些违背己志的事。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其散曲《沉醉东风·渔父》云:“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白朴生长在金末元初,亡国之痛,使他的行为放浪自适,有人荐举他入朝为官,一概被其推拒,曲中的渔父,心情愉悦地在江岸绿堤边钓鱼,根本不把那些当朝大官放在眼里,因为那些所谓的“万户侯”,哪里比得上不识字的渔翁,能够如此悠然地生活。隐逸作家白朴,同样用山水渔人,勾画他心中向往的写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