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钓寒江万里愁-柳宗元

唐贞元二十一年(804年),唐顺宗李诵即位。在唐朝的皇帝当中,李诵是很有特点的一位,他创造了许多唐代帝王之最,由于其父德宗在位时间长,他居太子位长达二十六年,是唐代位居储君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初次加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是唐代初次所加谥号字数最多的皇帝;他还是儿子数量仅次于玄宗的皇帝,(玄宗有子三十人,顺宗有子二十七人),而让人印象最深的,他是唐代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个皇帝。顺宗于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皇帝位,同年八月就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即唐宪宗,顺宗也成为从皇帝到太上皇“速度最快”的一个。

顺宗退位的第二个月,一个大臣最后一次依依不舍地看了京城繁华的都市一眼,便带着自己六十七岁的老母,以及自己的堂弟和表弟踏上了贬谪的漫漫旅程。那时,他刚从帝国热闹非凡的政治舞台上黯然隐退,他未必能想到,自己再也没能回到这个舞台,属于他的,将是越来越远的流放,越来越深的悲凉,繁华和热闹将渐渐变成模糊的记忆,仅能存在于他的文章和诗篇当中。

这个大臣叫柳宗元。

独钓寒江万里愁-柳宗元

锐意改革 敢为圣朝除弊事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因此世称“柳河东”。因为他官终柳州刺史,后人也称他“柳柳州”。

唐代的科举主要有两种,进士和明经,一般认为,进士科比明经科难考得多,当时就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是三十岁考上明经已经算老的了,而五十岁考上进士都算年轻的,足见进士科难度之大。而唐代对进士科又十分重视,中唐之后,宰相大多出身进士。因此,可以想象,贞元九年(793年),当时年仅二十岁的柳宗元高中进士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何等灿烂辉煌的大路。几年之后,柳宗元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朝为官,并与刘禹锡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已经成为朝政三大痼疾,为有识者所切齿。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柳宗元被擢为礼部员外郎,在半年之内,他和刘禹锡等协助王叔文、王伾,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限制宦官权力和藩镇割据。王叔文、王伾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免去民间对官府的欠账,停止地方官的进奉,减低盐价,取消宫市(皇帝手下对市场货物的抢夺),并惩治了京兆尹李实等一批贪官,并进一步计划削夺宦官的兵权。

唐顺宗在即位之前就得了中风,不能说话,大权主要掌握在王叔文、王伾手中,柳宗元和刘禹锡则是改革的中坚力量,当时人称“二王刘柳”。

唐顺宗的改革自然引起了宦官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四川节度使韦皋上表朝廷,以顺宗有病为名请求太子监国,于是唐顺宗即位还不到八个月,就被宦官废黜,成为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宪宗。次年顺宗被宦官害死。失去了靠山的王叔文集团遭到了彻底的清算: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第二年被赐死。王伾贬为开州(四川开县)司马,不久病死。柳宗元初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并规定“终身不得量移”。(量移:唐朝官制,指官员到一定年限根据政绩升官——笔者注)。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亦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这一年,柳宗元刚刚三十二岁,他的政治生涯刚刚开始,就被无情地宣告结束。不仅如此,就连生命都时常受到威胁,因为古代“刑不上大夫”,对高官一般不直接用刑,而是先将其贬到一个比较低的级别之后再下手,如宰相王叔文就是被贬为渝州司马之后被赐死。于是,柳宗元从此离开了政坛的风口浪尖,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也许,这才是真正属于他的世界。

独钓寒江万里愁-柳宗元

远谪遐荒 一身去国六千里

永州,在当时还是一个人烟稀少、荒凉冷清的地方。永州有一条河叫灌水,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当地人因为溪水可以用来染布,于是叫染溪,有的说姓冉的人曾在那里居住,于是也叫冉溪。柳宗元到了永州之后,因为喜欢那里的美景,就把溪边的一块地买了下来,并把这条小溪改名叫“愚溪”。并在溪边修建房屋,开挖池塘,把周围的丘、泉、沟、池、堂、亭、岛均命名为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亭、愚岛。

谈到改名的原因,柳宗元说:溪水方位低下,不能用来灌溉;溪水太急,又多礁石,大船无法进入。幽邃浅狭,蛟龙也不屑于在此停留,不能兴云造雨,对世人没有作用,但是正好适合我。(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这哪里是在说溪,其实完全是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紧接着柳宗元继续说:现在我遇到有道明君,做事却不合情理,所以所有的愚人都不如我愚蠢。这样,天下的人都不能与我争夺这溪水,我可以独占它并为它命名了。(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愚溪诗序》)

柳宗元还为这“八愚”写了《八愚诗》,此诗现已不传,但是他写愚溪的另外一首诗却也可以看出此时作者诗人的心情: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冉溪(公易其名为愚溪者是也)》

刚到永州还不及半年,柳宗元便遭受了一个重大打击:他的母亲卢氏由于无法承受远谪之苦去世了。柳宗元也对永州的气候十分不适应,悲愤、痛苦,再加上几次无情的火灾,使诗人的健康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处在绝望中的诗人几乎给每一个朝廷大臣都写了信,告诉他们自己的境况,请求帮助,但是大臣们嫉妒他的才华,没有一个为他说话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写到自己因李陵之祸下狱受腐刑时有一段惨痛悲怆的话:

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由辉煌的顶点骤然跌入灾难的深渊时,是最可看出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的,柳宗元知道,也许,自己会在这蛮荒之地终老一生了。

可是,也许是命运的捉弄,柳宗元在永州待了十一年,正准备永远在这里待下去的时候,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被召回京了!对这次被召,柳宗元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他曾经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列举了一大批古代贤人被贬之后又重新被起用的事实,借以寄托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也许,此时的诗人认为自己人生的转折点终于到来了。

柳宗元兴冲冲地向京师赶去,走到长安城外灞桥,京城已经在望,柳宗元写下了《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可是,诗人对境况的估计过于乐观了。他们二月回到京城,三月就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比以前的贬所更加荒凉偏远。可是,当柳宗元知道刘禹锡的贬所时,便想到播州比柳州更艰苦,刘禹锡还有八十岁的老母需要供养,自己母亲的去世使柳宗元推己及人,主动多次上书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交换贬所,后因宰相裴度说情,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这才动身前往柳州。

走到衡阳的时候,柳宗元与刘禹锡分别,诗人悲愤写下了《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唐代的柳州十分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穷困,语言不通。当地陋俗,用子女作为抵押向人借钱,如果到期还没还钱,孩子就沦为奴婢。柳宗元到后,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可以按时间结算工钱,抵债之后就可以回家和亲人团聚,这个办法不仅受到当地人的欢迎,甚至还推行到其他州县。在柳州任上,柳宗元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当地人迷信,不敢动土,柳宗元组织人力,破除迷信,为当地人打了多口井,兴利除弊,造福一方。

可是,长期的贬谪生活已经使诗人的精神面临崩溃的边缘。在永州的时候,诗人就曾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入黄溪闻猿》)在贬谪的日子里,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怀念故园。春天到了,想起故园的池水碧波荡漾,大概是在等待自己回家灌园,“悠悠故池水,空待灌园人”。春暖花开之时,诗人听到黄鹂的啼叫,于是眼前猛然出现了故乡的春意,勾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闻黄鹂》)就连栽种一些花草,诗人都会想起久别的故乡。“上苑年年占物华,飘零今日在天涯”。(《种木槲花》)

一天,诗人登上柳州城楼,北望中原,那个他永远无法回归的家园,那片他永远也无法再踏上的土地,写下了人生中最悲凉的诗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纹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在柳宗元被贬期间,他的好友吴武陵一直奔走于权臣裴度门下,设法让朝廷允许柳宗元回京。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大赦天下,裴度为柳宗元说情,宪宗终于答应柳宗元回京。但是,诏书还没到达柳州,柳宗元便带着半生贬谪的悲凉和痛苦离开了人世,年仅四十七岁。柳宗元临死的时候,将自己的遗稿交给了刘禹锡,刘禹锡后来编成《柳宗元集》。柳宗元去世时,两个儿子柳周六、柳周七才三四岁,观察使裴行立为柳宗元办理了后事,并护送他的遗孀和孩子回京师,时人无不钦佩他的道义,也许,他是用这种方法,来表达对这位伟大而又命运多舛的诗人最后的敬意,也告慰诗人的在天之灵吧。

独钓寒江万里愁-柳宗元

直面惨淡 以悲剧提升人生

席勒曾说:“生命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宗白华先生对此的解释是:

生活严肃的人,怀抱着理想,不愿自欺欺人,在人生里面体验到不可解救的矛盾,永难调和的冲突。然而愈矛盾则体验愈深,生命的境界愈丰满浓郁,在生活悲壮的冲突里显露出人生与世界的“深度”。

这是“悲剧”给我们最深的启示。悲剧中的主角是宁愿毁灭生命以求“真”,求“美”,求“神圣”,求“自由”,求人类的上升,求最高的善。在悲剧中,我们发现了超越生命的价值的真实性,因为人类曾愿牺牲生命、血肉及幸福,以证明它们的真实存在。果然,在这种牺牲中,人类自己的价值升高了……

肯定矛盾,殉于矛盾,以战胜矛盾,在虚空毁灭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价值,这是悲剧的人生态度!

——宗白华《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

柳宗元的人生应该说是悲剧因素居多,而他的人生态度,则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是明显的悲剧的人生态度。

说柳宗元是诗人,其实他首先是散文家。众所周知,柳宗元与韩愈同宋代欧阳修、苏轼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散文家。柳宗元对散文贡献巨大,在唐中叶,他就与韩愈发起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文学主张。他们主张“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在形式上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务去陈言。

而柳宗元散文最大成就的取得,恰恰就是在他被贬永州之后。

在永州,柳宗元为了医治心灵的创痛,经常流连山水,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诗人将自己的心放入了山水,也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了山水,于是,中国散文史上,游记散文第一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登上了历史舞台,而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更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扛鼎之作。其中的《小石潭记》,至今还是中学语文课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也许任何人听见这样如乐的清音,都会“心乐之”吧。而小石潭的结构更让人惊奇: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我经常在思考:这样的石潭,在自然界里真正存在吗?一块完整的石头,组成了整个潭底,或者,只是出于作者的夸张甚至想象?潭中的鱼更是让人称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这一幅图景:鱼似乎不是游在水里,而是荡漾在虚空中,日光照下来,鱼的影子竟然映在潭底。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可是,安静当中却有一丝无法掩饰的凄凉。这种凄凉,诗人也感受到了: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其实,悄怆幽邃的是心而不是景,诗人将人生的悲剧投影在了所见到的世间万物上,于是,万物都带上了这层凄凉悲怆的色彩。《旧唐书》本传说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就是这个原因吧。

如果说在长安的日子是柳宗元直接从事革新活动阶段的话,到永州之后,他的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柳宗元不仅是个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这在中国古代诗人身上是少见的。

永州十年,柳宗元写了《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作品,在《封建论》中,他分析分封和郡县两种制度的优劣,他的文章甚至批驳汉代大儒董仲舒是“淫巫瞽史”,指责他“诳乱后代”;柳宗元推崇儒学,但是并不偏执一家,而是独成体系,博采众家之长,这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十分少见,绝非一般腐儒可比。

柳宗元的诗歌相比于唐代其他诗人不算很多,只有一百四十余首,但却多有传世之作。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唐才子传》也认为柳宗元的诗歌成就在陶渊明之下,但是在中唐韦应物等人之上。

值得注意的是,柳宗元这些巨大成就几乎都是在他被贬之后取得的。也许,这正应了司马迁《报任安书》里那段千古流传的名言: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让我们再回到文首宗白华先生的话中吧,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柳宗元的人生的确是坎坷而不幸的悲剧,这个悲剧像一个祭坛,将诗人的生命和血肉献祭给残忍的命运之神。但是,也正因为这昂贵的献祭,使诗人得到了比生命更有价值的东西,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肯定矛盾,殉于矛盾,以战胜矛盾,在虚空毁灭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价值。”

感谢柳宗元,让我们看到了这世界上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独钓寒江万里愁-柳宗元

最后的归宿是孤独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贞元二十一年(804年),柳宗元被贬永州,从此远离了政治的喧嚣,走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后人多认为《江雪》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所作,但是又有人指出永州地处亚热带,怎么会有如此大雪,甚至还有人搬出历年永州的气温变化情况作为佐证;还有人根据垂钓的常识,认为大雪冰封之时是不可能在江上钓鱼的。其实,这样解诗,就像用解方程的办法来谱曲一样可笑:诗歌可以当政治的人生的晴雨表,但是绝不能当自然的温度计。何况作者也并没有说,诗中的景象就是现实气象的复制。因为,这种气象不是在现实中,而是在作者的心中。

诗开头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一片万里冰封、人迹全无的景象,大雪所至,宇宙为之空廓,天地为之沉寂。有人说这两句颇有禅意,不管是鸟迹还是人迹,此时皆归于无。但是无乃与有相生,鸟飞绝与人踪灭其实都是为后两句的渔翁独钓造势。

渔翁在中国文学中本身就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意象:姜太公“闲来垂钓碧溪上”待文王,屈子行吟泽畔遇渔父,孟浩然也以垂钓者喻朝廷当权者,虽然在这些典故中,渔夫的内涵各有不同,但是都与权位及归隐相连。《江雪》中的渔翁形象无疑是作者的自身写照,而冰雪封江之时,作者到底是在江上独钓自己的信仰、自己的高洁,还是想独钓起自己已经失去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关于这一点,历来曾经有过很多猜测,《古唐诗合解》说:“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喻也。”《而庵说唐诗》说:“当此穷途人日短,可以归矣,而犹依泊于此,岂为一官所系耶?”也许他们说得并不错,永州之贬是柳宗元生命中最大的转折点,在永州的十一年里,伴随着他的不仅是对故土的思念,还有对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政坛施展才干的梦想。在永州的岁月里,诗人并没有停止抗争,只是,他由政坛上轰轰烈烈的拼搏,转入了智者的沉思,哲学的冥想,这种抗争,其痛苦程度并不亚于政坛上的纵横捭阖折冲樽俎。更关键的是,在尘俗的视角里,这种抗争最后注定是一无所得的,就如诗人寒江独钓,注定将空手而归。

这让人想起海明威笔下的渔夫圣地亚哥,当他历尽艰辛终于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之后,猎物却被鲨鱼吞噬殆尽,最后,只好带着巨大的鱼骨架回到港口。但是,当渔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睡觉之后,他却梦见了狮子。

所以,诗人到底在垂钓什么,都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一个“独”字已经告诉我们:整个诗歌呈现的,就是一种繁华之后的孤寂,喧嚣平息后的沉静,以及尘埃落定后的高傲。

在这里,很多人还会想起柳宗元另外一首著名的《渔翁》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两个渔翁,一个在漫天大雪之下独钓寒江,一个在绿水青山间纵情啸歌;一个在人生的严冬中沉寂凝视,一个在自然的美景里游目骋怀;一个内敛而静穆;一个奔放而潇洒,但是,两个渔翁又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孤独。《江雪》中的渔翁孤独地在冰封中垂钓自己的命运和未来,而后诗中的渔翁则始终不让人看见,我们只能听见他汲水点火的声音,只能在晨晖中,隐隐听见他啸歌的豁达。最后一句“岩上无心云相逐”显然点化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名句,作者似乎通过两个渔翁告诉人们,经历了政治的险恶和纷争之后,他已经远离了那片喧嚣、那份纷扰,走入了另一个世界,从此,中国少了一位本应有所成就的政治家,但是多了一位高傲而潇洒的诗人,一位孤独而沉寂的哲人。

文章标题:独钓寒江万里愁-柳宗元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15232.html

上一篇:人生只是一场误读-元稹

下一篇:用诗歌的长矛挑战命运的风车-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