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觅知音-唐代诗人的友谊

人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群居动物,这就决定了,人是不能没有友谊的。中国古代对友谊的重要性多有论述。如《孟子·滕文公上》就指出: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将友谊提到了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等儒家基本伦理并列的地位,可见其对友谊的重视。因此,以上这五种伦理,也被儒家称为“五伦”,这也是儒家认为人最基本的五种伦理。

既然友谊如此之重要,那么,寻求到真正的友谊也就十分重要了。因此,古人对各种友谊的分类是很讲究的。孔子就说: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因为这段话,我们到现在,都把对自己有好处的朋友称为“益友”,而把坏朋友称为“损友”。

理论上说,朋友,特别是很好的朋友,当然越多越好,就像汉代无名氏的诗歌里说的一样: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可是,人是各种各样的,不可能都成为自己的朋友,因此朋友的选择,甚至比拥有朋友本身都更加重要。梁代刘峻作《广绝交论》,列举五类“利交”:

追逐权势的“势交”;

贪图财富的“贿交”;

附庸风雅、猎取名声的“谈交”;

贫时相合、富则反目的“穷交”;

衡量轻重得失的“量交”。

这些小人之交显然是于己不利而且有害的,而这样的所谓朋友,也历来被人们鄙弃。反之,真正的友谊也就被历代人广为传诵,比如高山流水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先秦管仲与鲍叔牙的友谊等等。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唐诗题材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当然也不会缺少友谊。我们现在都可以从唐诗中找到大量咏叹友谊的诗句,很多诗句至今还脍炙人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城层。李冶《明月夜留别》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唐诗里对友谊的向往数量极大,而唐代诗人之间真挚的友谊更让人感动。

高山流水觅知音-唐代诗人的友谊

李白与王昌龄

比如,诗人王昌龄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但是他的一生却十分坎坷,多次被贬。被贬的原因,史书都没有说明,只是暗含糊糊地说他“不护细行”。一个官卑职小的诗人是不可能为自己辩护的,因此这里的“不护细行”未必不是“莫须有”。王昌龄的遭际,很多朋友都为之不平,并对他表示同情。

王昌龄因事被贬谪岭南,孟浩然以诗相送。(《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遇见李白,于是写诗赠之。(《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返回长安,并被任命为江宁县丞,不久又受毁谤,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听说之后,既痛心朋友的遭际,又牵挂朋友的安危,于是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最好的朋友是孟浩然,曾经“二人数年同笔砚”。而孟浩然甚至为了这个好朋友而搭上了自己的命。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由贬所回长安,路上,他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当时背上生疮刚好,医生嘱咐不能喝酒,但是好朋友久别重逢,大喜过望。孟浩然根本不顾医生的嘱咐,与王昌龄痛饮,结果引得病再次发作,回天乏术,演出了一场真实版的“舍命陪君子”。不过,孟浩然在临终的时候,大概也是微笑着的吧:用这样的方式,与这样的朋友告别,也许这才是最诗人的告别方式。

高山流水觅知音-唐代诗人的友谊

李白与杜甫

而被称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的李白、杜甫,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让人十分感动的。杜甫在很多诗里面都表达了对李白诗才的钦佩与尊重: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白虽然年纪已大,仍然想寻找机会报效国家,一展才华。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于甘肃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尊称玄宗为太上皇。李亨的即位激起了诸王的不满,永王李璘在江陵起兵,打算自立。当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于是李璘想将这位誉满天下的名士罗致旗下,以壮声威,于是派心腹谋士韦子春三次上山,以平定安史之乱、复兴大业的名义,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李白应聘下庐山,入永王军为僚,夫人宗氏竭力劝阻,李白不听。不久,野心勃勃的李璘兵败被杀,而曾被李璘奉为座上宾的李白也因“附逆”而下狱,命在旦夕,后来,赖郭子仪和高适的搭救,李白才得以免除一死,被流放夜郎。

关心朋友安危的杜甫写下了《天末怀李白》一诗,这首诗也成为唐诗中表现真挚友谊的经典之作。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很久没有李白的消息,关怀朋友的杜甫就会觉得寝食难安:

不见(近无李白消息)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样的友谊,怎能不让人感叹唏嘘!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要少一些,质量也稍逊一筹,但是我以为并无损他对杜甫的牵挂。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因为思念杜甫,李白连喝酒都没有了兴致,这样的友谊,实属难得。

高山流水觅知音-唐代诗人的友谊

刘禹锡与柳宗元

刘禹锡和柳宗元命运相似,都是因为参加永贞革新而遭到迫害,柳宗元初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并规定“终身不得量移”。(量移:唐朝官制,指官员到一定年限根据政绩升官——笔者注)。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亦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

元和十年(815年),命运好像终于对永贞革新的罪臣们睁开了久闭的双眼,逐臣们的转机似乎到来。他们接到诏书,让他们回京。这帮在蛮荒偏远之地待了十一年的罪人们毫不怀疑这将是他们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柳宗元在回京路上就兴致勃勃地写下了“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的诗句。可是,满怀希望回京的罪臣们再次被贬,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刘禹锡被贬为播州刺史。

此时,柳宗元想到,刘禹锡的母亲年事已高,不可能跟着刘禹锡远窜遐荒,如果刘禹锡真的被贬播州,母子很可能面临永别。于是,柳宗元向朝廷上书说:

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在现在看来,侠肝义胆的柳宗元无疑是把可能生的希望留给了好友刘禹锡,而把危机四伏的荒蛮之地留给了自己。这样经过生死考验的友谊,怎能不让人钦佩!柳宗元的奏章上去之后,就连他们的政敌都为之感动,最后,刘禹锡终于被改贬连州。

柳宗元后来死在贬所。刘禹锡知道之后,主动为朋友操持丧事,并抚养柳宗元遗孀和孩子。不仅如此,刘禹锡还为好友刻印了文集,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刘禹锡,中国的文学史上很可能就不会有《黔之驴》,不会有《小石潭记》,不会有《捕蛇者说》这些流芳千古的文字,这对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化,该是多大的损失!

柳宗元死后,韩愈在为他写的墓志铭中感慨万端: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的确,这样的友谊,怎能不让人敬重感慨呢?

汉代的翟公曾经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现。”此话可为真诚友谊的最佳注脚。

文章标题:高山流水觅知音-唐代诗人的友谊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15238.html

上一篇:人不轻狂枉少年-漫谈唐代诗人之狂

下一篇:王绩之斗酒学士:三仕三隐,酒来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