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1】火树银花

【释义】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出处】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成语2】模棱两可

【释义】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出处】《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唐懿宗咸通年间的某个夜晚,一个年过半百的潦倒诗人又喝醉了。他穿着一件破旧的白衫,踉踉跄跄地走在扬州城的大街上。

除他之外,街面上再无人影。

向前走没多远,一抬头,但见前面街角处过来几个人。

“站住,你是谁,为何大半夜还在街上转悠,难道不知道朝廷的禁夜规定吗?”一人厉声喝道。

诗人晕乎乎的,斜眼看了看面前那个模糊的身影,吞吞吐吐地应道:“什么禁夜!你们又是谁?凭什么拦我?真不知天高地厚!”说完,欲从兵卒一侧强行绕过。

一兵卒嗅到了一股浓烈的酒气。

“哪儿来的酒鬼!”那兵卒伸手抓住了诗人的衣领,大喝一声。

诗人正要反抗,又过来一兵卒,两人联手,将他劈头盖脸地痛打了一顿。本来又老又丑的脸,破相了,本来已不坚固的牙齿,也被打掉两颗。

挨打的诗人名叫温庭筠。

他挨打是自找的,因为他“犯夜”了。

所谓犯夜,就是在禁夜的日子,违规出来夜行了。

禁夜,是唐朝的硬性规定。夜晚来临,报时的鼓声一响,各个城门就会关闭。城外的人进不来,城内的人出不去,也不能到街上随意走动,只能老实待在各自的屋里或坊间,直到早晨开禁的钟声响起。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只有三天是例外的:“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

可以想象,在大唐城市居民的心目中,上元节(正月十五)期间的这三天该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期待!

当那令人期待的美好时刻到来之时,繁华的街道上,灯火璀璨,人流如织,人们观灯赏月,彻夜狂欢。

就有这样的一个唐朝的夜晚,被一位诗人用一首精彩的诗记录了下来。

那还是在初唐时期的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温庭筠在扬州挨打的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位诗人在神都洛阳,亲眼见证了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的热闹景象: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放眼望去,到处张灯结彩,四方城门大开;人如流水马如龙,高天之上圆月明;歌女们浓妆现身,边走边唱;没人再会拿禁夜说事,听到打更的声音也不用在乎了。

又过了八年,也就是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玄宗即位后的第二个年头,京城长安的“上元之夜”又狠狠地“火”了一把。

那三夜,在皇城门外,树起了一个高达二十丈的灯轮,上面以闪亮的金玉和绸缎作装饰。灯轮上点着五万盏灯笼,灯光下面有一千多位艳装少女在载歌载舞。其情其景让人叹为观止。

将近三百年的大唐岁月,这样的夜晚加起来还不到九百天。

就让我们从“火树银花”这个成语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心去回望那些灿烂的“不夜天”吧。

写出《正月十五夜》这首诗的诗人叫苏味道。虽取名为味道,但他本人对“味道”并没有多少研究,倒是他的一位后人,不仅爱美味,而且发明了许多美食。

你猜对了,苏味道的这位后人,就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

其实作为初唐的一位文人,苏味道也是很厉害的,他和当时的李峤、崔融和杜审言被合称为“文章四友”。

相比之下,苏味道似乎更适合做官。在武则天当政时,他一度登上相位。其间,他还跟人分享自己的“从政经验”:“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意思是说,遇事不要明确表态,含含糊糊就行了。

因为世故圆滑,所以苏味道就被人讽为“模棱宰相”。模棱两可,也就成了他留给后世的另一个成语。

苏味道之火树银花:模棱宰相留下的大唐烟火

诗人卡片

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栾城区)人,唐初大臣,武则天时期曾官至宰相。擅写文章,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北宋“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为其后裔。

文章标题:苏味道之火树银花:模棱宰相留下的大唐烟火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15240.html

上一篇:王绩之斗酒学士:三仕三隐,酒来酒去

下一篇:杜审言之衙官屈宋:除了我,还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