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弋者何慕

【释义】弋者:射鸟的人。射手对高飞的鸟束手无策。旧喻贤者隐居,免落入暴乱者之手。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诗其四:“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能成为开元时期的一代名相,张九龄至少要感谢三个人。

一要感谢广州刺史王方庆。

张九龄出身于韶州曲江(今广州韶关)的官宦之家。正如其名“九龄”所示,他年方九岁即能下笔成文,十来岁时即能写出令人叫绝的文章了。

他十三岁那年,一个地方大员——广州刺史王方庆看到了他的文章,给他下了这样的评语:“此子必能致远。”意思是这孩子是个可造之才,前途无可限量。

可想而知,王刺史的这句话对年少的张九龄起到了怎样的激励作用。

果然,到了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张九龄即进士及第。这一年,他二十五岁。

张九龄第二个要感谢的,应是诗人沈佺期。

沈佺期是初唐时期的律诗开创者,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张九龄考进士时,沈佺期正在考功员外郎的位置上,也是主考官。沈佺期对张九龄的文才“尤为激扬”,这样,张九龄及第后,就被朝廷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

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张九龄又参加皇上亲自主持的“道侔伊吕科”考试,最后以显著优势胜出,并升为左拾遗。

张九龄第三个要感谢的人是张说(yuè)。

开元十年(722年),张九龄为司勋员外郎。当年4月,因已登上相位的张说与张九龄同姓,张说便开始查家谱,结果查出两人同出一门,是货真价实的本家,从此,张说就特别信任和器重张九龄。次年,张九龄就成了皇上的秘书,坐上了中书舍人之位。

虽然沾了张说的光,但张说罢相后,张九龄也跟着倒了霉——被贬为负责祭祀的太常少卿。那次奉命祭南岳、南海,归来后,他的官职又有了变动——冀州刺史,但他认为冀州离老家太远,不便照顾母亲,因此又被改作洪州(今南昌)刺史,第二年始任桂州都督兼岭南道按察使。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张说病逝,张九龄又被玄宗召回,由秘书少监一路升职,直至官拜宰相,成为“自古南天第一人”。

所以说,王方庆、沈佺期和张说这三人,算是张九龄人生路上的“正能量”人物。

还有两个“负能量”人物,他们看不惯张九龄,也让张九龄在前行时屡屡受阻。

一个是姚崇。张九龄当上左拾遗后,可谓尽职尽责,无论是选拔人才还是考核官员,都努力做到公平公正。而当时的宰相正是姚崇。

作为朝中元老,姚崇在处理公务和待人用人方面,难免更多地考虑利害关系,有时会做出一些破坏原则的事。年轻的张九龄看在眼里,就要说话了,且是当面对姚崇说,劝其应该用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不仅如此,张九龄还给玄宗上书,直接指出地方吏治中的诸多不足之处。

这样一来,姚崇看张九龄就不是很顺眼了:你这个小字辈儿竟然对我说三道四,也不掂掂自个儿几斤几两。

渐渐地,两人的矛盾便越来越大。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身体不适,又想到与姚宰相不和,干脆借此机会辞官归养。这年秋天,张九龄回到了老家曲江。

在老家,张九龄一边养病,一边奉养着年迈的老母亲。因受大庾岭阻隔,曲江的交通条件很不好,人们出行、生产有诸多不便。张九龄看到这一情况,就给玄宗上书,请求开山修路。

玄宗同意后,张九龄亲临现场指挥,带领民众劈山开道,最后终于修成连通南山的大庾岭路。

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春,张九龄被再次召回京城,任左补阙。两年后,升任司勋员外郎。

在司勋员外郎任上,张九龄得到宰相张说的赏识,算是“朝中有人”了,尽管之后也受到张说罢相的连累而离京,但最后还是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登上了相位。

在相位上,张九龄性情依旧,初心不改,还是能说则说,该谏就谏。

比如有一段时间,群臣为讨玄宗欢心,都争献带有“祥瑞”色彩的珍宝异物,而张九龄献的却是《事鉴》十章,劝诫玄宗不要沉迷于享乐,要以民生为重。

比如安禄山征讨奚、契丹失败,按兵法应当处斩,且张九龄看出其面带逆相,有狼子野心,因此张九龄就奏请玄宗依法诛之。

张九龄人生路上的第二个负能量人物——李林甫。

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的家伙,他靠耍弄权谋坐上吏部侍郎之位,并想进一步谋取相位。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贤良之辈,便向玄宗进谏:不可任用李林甫为相,也不能把李的爪牙牛仙客提为尚书。

但这些意见玄宗都没有采纳。张九龄因此遭到了李林甫等奸邪之人的忌恨。此时,张九龄又拒绝帮助武惠妃立自己儿子瑁为太子的请求。这样,李林甫便与武惠妃勾结,屡次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坏话,结果,耽于享乐的玄宗就听信了他们的谗言。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林甫、牛仙客上台,次年被张九龄举荐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又触犯了玄宗,这种形势下,张九龄终于被罢相,贬为荆州刺史。

被奸人陷害并遭贬,张九龄怎能不感慨系之?在荆州,郁闷不平的他,连写了十二首《感遇》诗,一吐心中不快,抒写身世之感。下面是《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春天到了,兰草长得生机勃勃,而到了秋天,桂花就开得明亮洁净。它们都顺应季节,显现出各自的生命活力。隐居在山林间的高士,在风中闻到花木的芬芳就会满怀喜悦。而兰逢春而现生机,桂遇秋而皎洁,那是它们的本心使然,根本不是为了吸引美人来折取欣赏。

张九龄的意思是说:我一身正气,洁身自好,只是出于我的本心,并不是因此要得到别人的赏识,进而谋取高位,哪像李林甫之流,总是挖空心思来博取皇上的欢心。

再来看《感遇十二首·其四》: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在这首诗中,张九龄把自己比作来自海上的“孤鸿”,把李林甫和牛仙客比作栖息在三珠宝树的两只翠鸟。爬到树顶,难道不怕猎人用金弹丸来猎取?美好的品德犹如华美的衣服,终会遭人嫉妒,身居高位有时连神仙都会厌恶。而今我翱翔高空,那些射鸟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离朝廷远了,想害我就不那么容易了。“弋者何所慕”,张九龄如是说,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毕竟处于失意状态,贬谪之人心中怎能无怨?怎能没有对往事和故人的追思怀念?那一个不眠的月夜,张九龄披衣静坐,写下了《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虽然能和远方的那个人共享一轮明月,但诗人还是无法把手中的一捧月光赠给对方,只好无奈睡下,期待梦中相见了。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张九龄回故乡扫墓,不久病逝。

盛唐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走了。

张九龄去世后,玄宗日渐觉出这位宰相的好来,再有人向他推荐宰相人选,他总会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十多年后,张九龄曾预言“必反”的那个安禄山,果然反了!

张九龄之弋者何慕:初心不改,成就曲江风度

诗人卡片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唐朝开元年间名相。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故有“张曲江”之称。有胆识,性耿直。著有《曲江集》,代表诗作有《感遇》《望月怀远》等。

文章标题:张九龄之弋者何慕:初心不改,成就曲江风度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15244.html

上一篇:宋之问之近乡情怯:口臭臭眼前,名臭臭千年

下一篇:李峤之文章宿老:为相三起三落,为人亦正亦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