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1】曲径通幽
【释义】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用来形容风景幽雅别致。
【成语2】万籁俱寂
【释义】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到盱眙去做县尉,常建心里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一个小县尉,级别低不说,那平日都干的什么活啊?整天困在那些纠缠不清的世俗事务中,直接面对最基层的矛盾,好心情都被磨完了,常建心想:我苦读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难道就是为了过上这样的生活?
常建感觉头有点大,想不通,他就去找王昌龄。
“少伯(昌龄字)兄,你看咱们一块中了进士,你现在虽然只是校书郎,但好歹留在了京城。我倒好,被一脚踢到盱眙当县尉了!”常建一见到王昌龄,就这样报怨道。
王昌龄苦笑了一下,应道:“还能咋样?朝中无人,你还想找个好差事?其实大多数跟我们一样的人,还不是从最下层的角色干起,再说,有人连个小差事也没混上呢!我比你大几岁,都三十了,我也耗不起了,只能认了。”
常建皱了皱眉,沉默了一会儿,又小声道:“其实我挺讨厌做官的,若不是为满足父母和族人的期待,我根本不会来考这个进士。我现在就觉得,考了两次,毕竟这次考中了,也算没给祖宗丢脸,当官的事,那只能走着看了。”
王昌龄拍了下常建的肩膀道:“官还是要当的,前些年,我曾在石门山隐居,可就算隐到死又能怎样呢?你看我这不还得来求取功名?”
“反正,我是觉得隐居更适合我,要不,咱俩再一块隐居去吧!”常建试探。
王昌龄呵呵笑了起来,对常建摇了摇头。
常建有些失望,告别王昌龄后,他边走边自语道:我得先去附近的山中待一阵子,然后再去盱眙上任。
他去了太白山。在山林里,他搭了一间茅房,过起了临时隐居的生活。
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去一个山谷采药时,遇到一个奇怪的女子,那女子浑身长满绿毛,发如飞蓬,活脱脱一个野人模样。和那女子搭上话,才知她是秦朝人,为逃当时战乱,跑到深山中,平时靠吃松叶度日,松叶虽不好吃,但只要念一个秘诀就能不饿不冷,还不衰老。
常建醒来,就想梦里是不是有仙人来给他传授养生之术的。天明后,他还记得女子梦中告诉他的那秘诀,于是,每次进餐前,他就先念叨一番,一段时间下来,并无明显效果。
又在山中隐了几个月,常建才动身去盱眙赴任。
到地方时已是初秋。
在盱眙的第一天,常建乘船来到一家客栈住下,夜晚看着月光照进窗内,听着外面淮河水拍击岸边的声音,他想起了邢州老家和久别的亲朋,心中惆怅。
上任后,常建便一直不在状态,为此县令没少说他,连县丞和主簿也总是跟他闹别扭。
常建烦到了极点。不到一年,他干脆辞了官,走人了。
从盱眙出发,一路南行。
这日,常建到了常熟。在一个天气晴好的早晨,他走进了破山寺。
破山寺的后禅院真是个清幽之地,禅房被葱翠茂密的花木掩映着,竹林间有一条弯曲悠长的小路,每转一个弯,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一水潭,水清如镜。有悦耳的鸟鸣声不时从寺院外的山林中传来。
这一切的一切,让人心静且心净,再无世俗杂念困扰。
寺里的钟声响了,一首诗也在常建心中成了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禅院再好,终归不是隐身之地。常建走出破山寺,几日后又离开常熟,继续漫游寻找。途中,打听到江夏(今武昌)的樊山(西山)是个归隐的好去处,于是,他又跋山涉水地往那儿赶去。
经过安徽含山县时,常建联想起王昌龄曾在此地的石门山隐居过,便顺路去了石门山。
在山坡上,常建找到了王昌龄曾隐居的那个小院,见天色已晚,他就没急着赶路,决定先在那小屋内住上一夜再走。
常建见院里有不少花草,其中还有一些药草,想是王昌龄走前栽种的,院前有一棵大松树,郁郁苍苍的。院外有小溪从院旁流过,直到山林深处。
夜幕降临了,月亮升起来了,清辉无声地笼罩着山上的一切。常建想象王昌龄之前在此隐居的一幕幕,想象自己以后就要面对的隐居生活,他对着月光下的大山轻吟道: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宿王昌龄隐居》)
数日后,常建赶到了心中的圣地——西山。
在西山安顿下来后,他对自己说:走再远的路,还不是为了寻找这份幽静?是的,就是这儿了。
常建从此在西山隐居起来,直至终老。
诗人卡片
常建(生卒年代不详),唐朝邢州(今邢台)人。一生多在漫游中度过,后隐居。诗多写山水风光,以《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被后人熟知。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常建之曲径通幽:心安之处即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