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剜肉补疮

【释义】剜:用刀挖去。挖下身上的好肉来补伤口。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

【出处】唐·聂夷中《咏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前几年,网络上动辄有人这样抱怨: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多,吃得比猪差,睡得比狗晚。意即自己付出很多得到的却很少。

而最早发出“起得比鸡早”这样的感慨的,却是晚唐时期一个叫聂夷中的诗人。

不信,请看他的《住京寄同志》一诗:

有京如在道,日日先鸡起。

不离十二街,日行一百里。

役役大块上,周朝复秦市。

贵贱与贤愚,古今同一轨。

……

这诗是聂夷中在京城长安考中进士后写的。他在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进士及第,也许是因为正值战乱,朝廷顾不上对新科进士进行考察授官,所以他便困居在长安,一困近十年。

同时困居的当然不只他一人,还有好多和他境况相似的人,都想通过跻身官场来改变命运,大家当然就是“同志”了。

聂夷中三十五岁才考中进士,好容易从寒门走出来,自然十分看重这身份。所以在京城困居期间,他不是在被动地等待,而是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奔波,一是找关系,二是谋生存。

“日日先鸡起”,不就是天天起得比鸡早吗?他名夷中,字坦之,“夷”和“坦”都有“平”的意思,但一上道,方知“平坦”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心愿。

在京城的每一天都是忙忙碌碌的,每一天下来,又都是灰溜溜的。

而那些权贵家的公子哥儿们,却能在养尊处优中坐享其成。

花树出墙头,花里谁家楼。

一行书不读,身封万户侯。

美人楼上歌,不是古凉州。

(《公子行二首·其二》)

公子们可以不劳而获,可以在酒足饭饱之余,看美人歌舞,种花养鸟,他们哪能体会到下层劳动者的辛酸?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公子家》)

在农民心目中,一株禾苗就是一种希望和收成,而在不问稼穑的花花公子们眼里,禾苗也只不过是棵影响观赏花木生长的“恶草”。

对于农人和庄稼,聂夷中生来就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从心里希望朝廷能重视农业,珍惜粮食:

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

唐虞贵民食,只是勤播种。

前圣后圣同,今人古人共。

一岁如苦饥,金玉何所用。

(《古兴》)

——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了粟米,即使拥有金银财宝,那又有什么用呢?

在入京前,聂夷中不止一次为农家写诗。他理解种田人的辛苦,同情他们的遭遇,在《咏田家》一诗中,他甚至向最高统治者发出了呼喊:睁眼看看种田人的苦难吧!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可是官家哪会管下层人的死活,他们只会一年又一年地收税收租:

父耕原上田,子劚(zhú锄)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田家》)

聂夷中现在有了晋升为官的机会,他当然要争取,他知道做一个种田人真的太难了。

他渴望着皇上能礼贤下士,重用他这样的人才:

燕台高百尺,燕灭台亦平。

一种是亡国,犹得礼贤名。

何似章华畔,空馀禾黍生。

(《燕台》)

但现实是现实,理想是理想,“长安道”真的不是那么好走的:

此地无驻马,夜中犹走轮。

所以路傍草,少于衣上尘。

(《长安道》)

官场上的人都在忙活,夜里也不闲着,路旁的草都被马踩死了,骑马人身上都沾满了尘土,真是风尘仆仆啊。

在这些会投机钻营的人面前,聂夷中又算什么呢?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而已。

困顿之中,唯有以酒解愁:

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

草木犹须老,人生得无愁。

一饮解百结,再饮破百忧。

白发欺贫贱,不入醉人头。

我愿东海水,尽向杯中流。

安得阮步兵,同入醉乡游。

(《饮酒乐》)

最后,聂夷中终于得到了一个授官机会,成了华阴县尉。

离京时,他穿着那件已破旧不堪的黑袍子,只带了一把琴一捆书,其他再无什么东西了。

那样的年月,那样的职位,聂夷中身不由己,无所作为,几年后,他便辞了官,不知所终。

他在晚年的《短歌》一诗中,这样写道:

无言鬓似霜,勿谓事如丝。

耆年无一善,何殊食乳儿。

年已花甲,鬓发如霜,再回首竟一事无成,这跟吃奶的小孩又有什么区别?

隔着一千多年的时光,仿佛还能听到聂夷中的一声叹息。

聂夷中之剜肉补疮:田园已远,田家苦寒

诗人卡片

聂夷中(837—?),字坦之,唐朝河南中都(今河南泌阳)人,一说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家境贫寒,一生坎坷。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等。

文章标题:聂夷中之剜肉补疮:田园已远,田家苦寒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15329.html

上一篇:鱼玄机之咫尺千里:放手之后,就是放纵

下一篇:许浑之山雨欲来:失了心志,湿了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