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光阴似箭
【释义】形容时间消逝得很快。
【出处】唐·韦庄《关河道中》诗:“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盛唐时期,韦氏绝对是长安一带的名门望族,可是安史之乱一来,韦氏一族很快就风光不再了,但这也成就了一个诗人——韦应物,动荡的时局使之由京城恶少转变为有情有义的高士,让人感叹。
韦应物去世四十余年后,他的四世孙韦庄来到了人间。此时的韦家更是衰败不堪,韦庄一问世,身上便只能贴上寒门子弟的标签。
虽然出身寒微,且父母早亡,但韦庄聪明、好学,年纪轻轻就显现出过人的才华。
有才华的韦庄也是有志向的,他希望自己能凭才华登堂入室,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因为时局动荡,年轻时韦庄不断变换住处,先是在长安杜陵,又到华州下卦(今属陕西渭南市),后又回到家乡,咸通初年曾入昭义军节度使幕府,大约在咸通七年(公元866年)移居虢州(今河南灵宝),在那儿隐居十年后,方回京参加科举考试。
在从虢州去长安的路上,韦庄写下了《关河道中》一诗:
槐陌蝉声柳市风,
驿楼高倚夕阳东。
往来千里路长在,
聚散十年人不同。
但见时光流似箭,
岂知天道曲如弓。
平生志业匡尧舜,
又拟沧浪学钓翁。
——野外槐树上的蝉儿在声声叫着夏天,柳枝轻摇送来阵阵清风,夕阳的余晖映照着驿站的高楼。几千里的道路上,行人来来去去,人走了,路却默默长存;当年的故人聚聚散散,漫长的十年时光,让身边人换了又换。人们只看到时间如箭一般迅速流逝,哪知道天道却像弓一样弯曲。我今生的志向就是能够辅助尧舜一般的贤君,若这个志向不能实现,那就效仿沧浪水边的钓鱼人,去过独善其身的逍遥生活好了。
想入仕,入仕不成就当个隐士,这就是年已四十的韦庄的内心想法。为何四十多岁才去参加科举考试?这其中的原因,只有韦庄自己心里清楚了。在关河道中,来来回回,不知不觉,几十年就过去了,难怪韦庄要发出“时光流似箭”的感慨。
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韦庄首次步入进士考场,结果以失利告终。
一次失败不能就这样算了,既然心怀“匡尧舜”的志向,那就从头再来,继续考。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韦庄再次应考,没有迎来金榜题名的好消息不说,倒是把黄巢大军迎来了。
本来就不安稳的世道,此时更乱了。战乱中,韦庄无所适从,最后跟弟弟妹妹也失散了。
京中硝烟四起,尸横处处,几如人间炼狱。抚今思昔,他写了这首《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想当初,贵族公子们无所忌惮,歌姬舞女们无忧无虑,而今,所有的繁华欢愉都要随水东流了。
两年后,韦庄才寻找到逃离京城的机会。那一天,他一路向东,直奔洛阳。
韦庄曾亲眼看见起义军给京城带来的震荡,在赴洛路上又听到了许多逃难者的诉说,甚至还听到黄巢官兵吃人心肝的传闻,他眼前呈现出的简直就是一幅末日图景。
到洛阳后,韦庄情不能自已,他想写一首长诗,记述这两年来那些令人怵目惊心的见闻感受。
动笔前,韦庄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美丽女子的形象,那女子很像长安城中某大户人家的一个侍女。韦庄想象着她被黄巢士兵掳走,又在兵营中经历了一个个难熬的日日夜夜,后来在东逃的途中,与他相遇了。
对!就以这个假想中的女子为倾诉者,让她来帮助完成这首新作吧。韦庄想到此,过去两年的一幕幕便在眼前浮现出来。
这样,一篇长达238句、共1666字的《秦妇吟》便在不久之后大功告成了。
此诗一出,立即在民间流传开,人们不仅争相传诵,而且有的还将其制为屏风、幛子悬挂起来。
《秦妇吟》后半部分有这样两句诗:“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这其实是韦庄本人在路上听到的消息:江南相对平静多了,那儿风景也好得多!
那就去江南吧。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韦庄携着刚完成的《秦妇吟》来到浙西,开始在镇海军节度使周庆幕府中任职。
两年后,韦庄曾有一次奉命北上迎驾的经历,没有迎成,他便准备返回浙西。
归途中,又听说周庆被叛军所逐,已逃往常州。无所依附的韦庄便折首往北,在太行山、长城一带游历将近一年,直到僖宗光启四年(公元888年),才又辗转回到原来在浙西的居住地衢州。
此后几年,韦庄一直在江南生活,足迹遍及金陵(今南京)、婺州(今浙江金华)、信州(今饶州)、鄱阳、宜春、耒阳等地。
江南风光好,韦庄也在漫游中写了好多描写优美自然风光的诗作,比如下面这首《西塞山下作》:
西塞山前水似蓝,
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
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
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
终傍芦花结一庵。
(爨,读cuàn)
韦庄在诗中说要在山下傍着芦花盖一草庵,这说明他是非常喜爱江南风景的。写这诗时,他已经五十五岁了,他真的要当隐士了吗?
不是的。昭宗景福三年(公元893年),五十八岁的韦庄再次来长安考进士,还是没考上,直到第二年才得以上榜。
年近花甲,韦庄终于挤进了官场,成为秘书省的一位校书郎。
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昭宗让韦庄以节度判官的身份,配合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去劝西川节度使王建与东川节度使顾颜晖和解。
这样,韦庄就和王建见了面。
讲和的事暂且不论,反正是这次入蜀让韦庄受到了王建的赏识。再回京,韦庄由校书郎升为左补阙。
到了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朝中宦官闹事,囚了昭宗,并假传圣者,欲立太子李裕为帝。这一闹,韦庄的心彻底凉了:宦官把持朝政,再在宫里待着,还有啥意思?蜀地相对平和安静,自己又得王建看重,不如去那里吧。
韦庄真的就来到了蜀地。王建喜出望外,立即将他拉到掌书记的位子上。
王建对韦庄十分信赖,韦庄对王建也是尽忠尽责。
公元907年,李唐王朝灭亡。朱全忠建立后梁,韦庄便率将领们拥戴王建即皇帝位,从而使前蜀政权得以建立。
王建成了前蜀皇帝,韦庄也于次年成了前蜀宰相。那时,在韦庄的心中,“匡尧舜”的志向,好歹也算实现了吧?
来到蜀地的韦庄,一开始住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他是奔着一向崇敬的诗人杜甫去的,他把杜甫草堂进行改建后,就在那里过起自己的诗意生活,他的诗词集就叫《浣花集》。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上行杯】芳草灞陵春岸,柳烟深,满楼弦管。一曲离声肠寸断。今日送君千万,红镂玉盘金镂盏。须劝!珍重意,莫辞满。
过去的岁月难忘怀。韦庄在前蜀虽算“功成名就”,但离他的初衷依然所距甚远。在京城,在江南,每一次聚散离合的记忆,都会让他有“断肠”之感。
前蜀武成三年(公元910年)八月,七十五岁的韦庄在成都花林坊去世。
最后再提一下:暮年岁月中的韦庄,很忌讳别人谈及他的那首《秦妇吟》。尽管他曾因此诗获得过“秦妇吟秀才”的美誉,尽管这是一篇史诗般的力作,但因诗中“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等涉及政治避讳的语句,他不得不忍痛割爱,连他的《浣花集》都未收录此诗,以至于之后的宋元明清几代,人们只知《秦妇吟》诗名,却未能得见其诗,直至将近一千年后的1900年,《秦妇吟》写本才在敦煌藏经洞被人发现。
后人将《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为“乐府三绝”。
韦庄与温庭筠都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两人并称“温韦”。
诗人卡片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唐朝长安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诗以《秦妇吟》著名,人称其为“秦妇吟秀才”。词有《浣花集》,花间派代表人物之一。
文章标题:韦庄之光阴似箭:李唐成过去,西蜀我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