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中的“卿”指的是谁?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出自李忱的《吊白居易》。全诗如下: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诗中的“卿”指的是白居易。诗的开头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艺术成就。“缀玉联珠”用来形容他诗文的光彩夺目,“六十年”则指他的创作生涯之长。“诗仙”是赞美之辞,是对白居易的高度评价。“谁教冥路作诗仙”表现了李忱的悲伤。他说,对于这位世间不可多得的诗仙,他敬重不够、仰慕不够,可是这位诗仙怎么就突然走上冥路了呢?其惋惜、悲痛之情令人动容。
接着李忱又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进一步表达了他对白居易的敬重以及对白居易去世的无限悲怆之情。“文章已满行人耳”,说明白居易的诗家喻户晓,只要出行在外,就能听到人们吟诵白诗。而李忱听到吟诵之声,就会思念白居易。
李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他性格沉稳,从谏如流,爱惜贤才。李忱在位时期唐朝安定而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后人称李忱为“小太宗”。
会昌六年(846),李忱继位。他即位后,要选出宰相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于是,李忱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白居易不仅有文才,而且更有从政之才。他在野时撰写诗文,才华出众;从政时业绩颇丰,光耀千秋。
一国之君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是非常罕见的。白居易当然也是官员,但李忱完全把他当作诗人来描述,足见白居易当时的诗名。
相传,白居易小时候就已展露才华。十六岁时,白居易已经小有名气,才华横溢的他孤身来到京城长安。他去拜访了大名鼎鼎的诗人顾况。顾况当时负责编纂国史和为朝廷起草文告诏令,白居易想请他为自己指点一二。
但顾况是一个自视清高、很少指导和举荐他人的人。一天傍晚,顾府就要掌灯开饭时,一个行色匆匆的青年向顾府的下人递上了自己的名帖,并在他诗稿的封面署名“白居易”。
接待客人已有些疲惫的顾老,一看见“白居易”三个字,不禁大笑起来,这个年轻人好大的口气,要知道,长安现在米价高得很,就是想居住下来也不容易,而他竟然想要白白居住。
然后顾老趁家人上菜的间隙,漫不经心地浏览起白居易呈给他的诗稿。一打开扉页,里面第一首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当他看到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眼睛一亮,已不再漫不经心了。他一手捻着胡须,一手拿着诗稿,细细地品味起来,并不时点头。然后他蓦地拍案叫绝,说能写出如此好诗之人,要想在长安居住,又有什么困难!又说自己刚才的话,只是玩笑而已。
顾老不禁为白居易的才华深深折服。接下来,得到顾况的大力赞扬和多方介绍,少年白居易的诗名顿时传遍了京城。但遗憾的是,白居易虽然在长安居住了三年,却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出路,于是黯然离开了。
直到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才考取进士,此后便踏上了仕途。而后他的诗名不但传遍全国,而且传到了鸡林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