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个老酒客的乡愁
贺知章(659—744)少时就以诗文知名,三十六岁中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善草隶书法,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杜甫曾写过一首诗,名为《饮中八仙歌》,介绍盛唐时代的八个著名酒客。其中,除了著名诗人李白和著名书法家张旭之外,其他几位的酒量也都非同寻常: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他饮酒三斗之后才上朝拜见天子,在路上看到酒车就会流口水,还想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去,因为他听说那里“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李适之担任过左丞相,其酒量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崔宗之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喝醉后,宛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苏晋长期斋戒又嗜饮,经常醉酒,而且“醉中往往爱逃禅”。焦遂喝酒五斗后方神情卓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
贺知章就是杜甫描述的“饮中八仙”之首,他喝醉酒后,骑马的姿态就像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蒙眬,眼花缭乱,不慎跌进井里竟在井里熟睡不醒;而且他是“八仙”中资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个。
742年,四十多岁的李白来到京城长安。他在长安没有一个朋友,孤身一人住在小客店里。一天,他在紫极宫碰见了八十多岁的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极为欣赏,这次偶然相逢,就亲切地攀谈起来。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诗看,当他读完《蜀道难》时,惊讶地对李白说:“看来,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诗仙呀!”
黄昏时分,贺知章邀请李白去饮酒,在酒店刚坐下,才想起身上没有带钱。他想了想,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作为酒钱。两人都能喝酒,直到微醉时才告别。后来,贺知章向皇帝推荐李白,皇帝已久闻李白大名,于是就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
贺知章在八十六岁时得了一场大病,死里逃生之后,上表奏明唐玄宗,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唐玄宗一直对他非常敬重,于是准许了他的请求,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他饯行,还亲自写诗为他送行。临行前,唐玄宗问贺知章还有什么要求,贺知章说:“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贺知章拜谢受命。时间长了,贺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贺知章为什么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也许是因为大家都喜欢他,上至唐玄宗,下至老百姓,都舍不得他离开;也许是因为他是无酒不欢的老酒客,而京城里有他亲密无间的酒友。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催生了贺知章告老还乡的念头;另有一个小小的偶遇,让笃信道教的贺知章坚定地走上了回乡之路。
民间是这样传说的:贺知章在西京宣平坊有住宅,他家对门有一个小板门,经常看见一个老人骑着驴在那儿出入。过了五六年,再看那老人的脸色衣服像原来一样,没有变化,也看不到他的家属。询问巷中的邻里,都说他是西市卖穿钱绳索的王老,再没有别的职业。经观察,贺知章看出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贺知章经常在空闲日子到王老那里去,知道了他只有一个使唤童子。随着二人往来逐渐增多,谈论的话题也逐渐多了起来,贺知章在言谈中知道了老人善于修道炼丹之术。贺知章平素尊信道教,所以愿意拜老人为师。后来贺知章拿出来一颗明珠,说是自己在家乡时得到的,珍藏了多年,特地敬献给老人,请求老人给他讲授道法。老人接过之后就把明珠交给童子,让他买烧饼来,童子用明珠换来三十多个烧饼,并请贺知章吃。宝珠是特意送给老人的,可老人却如此轻用,贺知章心里很不愉快。老人察觉到他的心思,说:“道术可以心得,哪里是在于力争呢?悭惜之心不停止,道术没有理由成功。应当到深山穷谷中,勤奋地、专心致志地探索寻取它,不是市朝所能传授的。”贺知章听了颇有心得,领悟了老人的意思,拜过老人就离开了。过了几天,老人不见了。
贺知章于是请求辞官,返回故乡杭州萧山,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中有无限感慨: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儿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是太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一时之间,多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涌上心头。于是,老酒客贺知章写下了《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真挚,充满生活情趣,还有一种落叶归根后的快乐的乡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