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意无边的边塞风雪
岑参(717—770)的父亲曾任仙、晋二州刺史,不幸很早就去世;岑参五岁就开始从兄就读,他天资聪慧,九岁就能赋诗写文;十五岁时从晋州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市),不久又移居颍阳(今登封市西南七十里颍阳镇)。嵩山为五岳之一,奇峰峻岭,古木流泉,而嵩阳、颍阳为嵩山东西两峰所在地,东峰太室在嵩阳,西峰少室在颍阳,两室相距七十里;岑参在这两地都结有草堂,长年在这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潜心攻读。二十岁时到长安献书求仕无果之后,长期奔走漫游于京洛、河朔之间。744年进士及第,授任为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不甘于在平凡的仕途中沉沦,满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
749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到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掌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西出阳关,踏上漫漫征途。路上偶遇一个老相识,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之后,感伤之余,请他给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并写了《逢入京使》描写了这一情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向东遥望长安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水沾湿双袖模糊面容。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准备好纸笔,只好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逢入京使》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肝肠寸断的思乡思亲之柔情与渴望建功立业的开阔豪迈、乐观放达之豪情,两情交织相融,朴素自然,感人至深,余味深长。
初次出塞的岑参满怀报国壮志,要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并未得意。两年之后回到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人交游,深受他们的思想启迪。过了三年,年近四十仍报国立功心切的岑参又因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幕府判官而再次出塞。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边疆大将的生活却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只是苍头奴”。还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进行了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全都融入其诗。
第二次出塞的岑参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都成于这一时期,其中最著名的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八月胡地即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将军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与胡琴。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都吹不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山路上都是茫茫白雪。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全诗词采瑰丽、意境新奇、气势磅礴、慷慨悲壮,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在岑参的笔下,任何敌人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似乎都不是真正的对手。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就是严酷的自然。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成为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成为一种值得激赏的奇伟美景。
也许只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人才能具有如此开阔的胸襟,因为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激情与梦想,正是他们这种粗犷豪迈的气质,才造就了让后人难以企及的盛唐辉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