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嘲笑的礼部侍郎

初唐时期有个了不起的宰相,叫陆象先。他在还没有当上宰相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高的声望。七一一年,当时的皇帝唐睿宗最倚重的妹妹太平公主,为了进一步培植自己的势力,向皇上推荐宰相。她非常看重时任太子詹事的崔湜,就召他面见,对他说:“太子詹事的职位不足以发挥爱卿的才能,本宫觉得爱卿不应屈居,目前宰相职位尚且空缺,爱卿以为如何?”没想到崔湜却说:“殿下,臣的才能与德望都还不足以居相位,如果殿下要选贤能,臣以为陆象先最合适,如果陆象先屈居下位,臣是万万不敢上位的。”太平公主怎么会不知道陆象先,只是她觉得此人不一定能为她所用。但既然崔湜这样说,她心想:加以高官厚禄,恩宠日久,为我所用应该是没问题的。

于是,太平公主就让崔湜和陆象先一同就任宰相之职,崔湜对自己所举荐的这个人感到很满意,经常说:“陆公才德,真是超人一等。”但是陆象先并没有因为这个宰相位而依附于太平公主。当时,太平公主权倾朝野,朝廷高官争相示好,只有陆象先不为所动。后来,太平公主想要废掉刚刚受睿宗禅让即位的玄宗,而另立宁王李宪为帝,便召来所有宰相(唐朝实行“群相制”)商议:“宁王是嫡长子,太上皇不应该废长立幼,诸位爱卿意下如何?”由太平公主推举的宰相都唯唯诺诺,只有陆象先说:“殿下,玄宗能够即位,是因为什么呢?”太平公主说:“当今皇帝能够即位只是因为有一时之功,可是如今德不服人,难道不应该废掉吗?”陆象先说:“当今皇上因有功而立,那么要废掉也得戴罪而废,现在无罪而废,说不通啊。”太平公主大怒,再也不见陆象先,谋反之事找别人商议。

太平公主废帝之事败露后,玄宗决心对其党羽一网打尽,便在宫中起事,惊动了已是太上皇但任然执掌军政大权的唐睿宗李旦。唐睿宗惊慌中来到承天楼召集众臣,对他们说:“能够帮朕的就留在这里,不能的可以离开。”许多大臣左右为难,但为了不得罪太上皇,都写了名帖呈给睿宗。后来唐玄宗得到了投名帖的官员名单,就让陆象先把这些人关押起来审讯,可是陆象先却私自把名单给烧了,玄宗大怒,想连同陆象先一起治罪,陆象先却说:“陛下,国家有变,大臣们保护国君是忠诚的表现。陛下以德教化天下,怎么可以杀这些仁义之士呢?臣违命烧毁名单,是为了让那些因为此事而担惊受怕的人安心,这样才能一心为朝廷。”玄宗这才明白了陆象先的用意,也更加赞赏他的忠心和长远的眼光。太平公主事败之初,由她推举的人多被牵连,唯有陆象先因最初反对公主废帝之事而被玄宗特赦,玄宗感慨地说:“天气严寒之时,才知松柏不易凋零啊。”

就是这么厉害的陆象先却非常看重一个人,遇到好朋友经常说:“贺兄说起话来率真有趣,洒脱无拘,论事清雅不俗,常有高见远论,是真正的风流才子。我和兄弟表亲分别多年,都不怎么想念,唯独贺兄,一天不见到他,心中就会产生龌龊世俗的想法。”陆象先所说的这位贺兄就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史书上也说贺知章性格率直豪放,风趣幽默,当时的贤达之人都很乐意和他交往(见《旧唐书·文苑·贺知章传》)。贺知章是陆象先的表兄,两人意气相投,所以陆象先做中书侍郎的时候,不止一次推举他的这位表兄,为贺知章的仕途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作为武则天时期的状元,贺知章的才华也是令时人折服且深受朝廷重视的。七二五年,贺知章升任礼部侍郎。这一年,唐玄宗正好要到东岳泰山封禅,因为不想众声喧哗破坏泰山的清明洁净,就独自和宰相以及相关官员登上泰山上的斋宫,其他官员都留在登山的谷口。出发前,玄宗召来贺知章,探究并敲定封禅仪式。贺知章对玄宗这次具有变革性质的安排表示非常钦佩,并说了自己对一些细节的考虑,玄宗高兴地说:“爱卿和朕想的一模一样,就这样办吧。”这次封禅仪式上吟咏的七首献诗,都出于贺知章一人之手,可见他是多么受唐玄宗的器重,如这首用于祭祀天神的诚厚典雅的《唐禅社首乐章·顺和》:

至哉含柔德,万物资以生。

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

圣心事能察,增广陈厥诚。

黄祇如在,泰折俟咸亨。

这里所说的“社首”是指社首山。社首山是泰山的附属神山,古代帝王封禅泰山时多在社首山上设立祭坛祭祀后土,在泰山顶上设坛祭祀昊天上帝。但一九五一年,社首山被当作封建迷信而凿毁取石,从此便消失了,这些写给它的诗歌就变得没有着落了。这些献祭之诗收录在《全唐诗》中,均是御用应制之作,没有生动事实,所以如今读起来不免生涩而空洞,也无法体现贺知章的诗才。要说能表现他文学才华的,还要数他的其他诗作。比如,广为流传的《咏柳》,写诗人蓦然见到二月柳叶时的惊喜: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再如,写送朋友西出边塞从军的《送人之军》: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又如,写汉代孝子董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忍辱负重十年,等母亲过世后再寻找当年羞辱母亲的仇家一雪旧耻的《董孝子黯复仇》:

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

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贺知章由于性情率直、不拘礼节、风趣幽默,所以就算官职很高了,也依然很难(或者说他根本不屑)在别人面前树立权威,还因此闹过一个笑话。七二六年,他还在当礼部侍郎的时候,岐王李范病逝,按照当时的惯例,岐王的葬礼上要挑选一批十四五岁的权贵子弟充当挽郎,他们会在出殡时牵引死者的灵柩,唱诵挽诗。丧礼结束后,这些有幸被选作挽郎的少年因为给岐王送葬、忠孝皇室而立下功劳,他们的档案就直接移交吏部,供吏部选拔分配,很多人会因此年纪轻轻就步入仕途。

可想而知,这样的机会谁愿意放弃,每家的少年郎都盯着呢。可是名额有限,选谁不选谁,都有问题。所以挽郎名单刚一公布,贺知章的家就被那些落选的公子哥给包围了,他们吵吵闹闹,叫嚷着要贺侍郎给个说法。贺知章知道门外的这些少年平时骄奢横行,不敢得罪,又不敢开门解释,也不能置之不理,一时手忙脚乱。他灵机一动,命人搬来一架梯子搭在墙上,下人很是纳闷,不知道侍郎老爷想干什么。等梯子搭好,令人惊奇的是,贺知章自己爬了上去。大家心想:堂堂礼部侍郎,难不成为了这么点小事翻墙逃跑?贺知章爬上去后,颤颤巍巍地对墙外的少年们说:“各位公子,大家静一静,静一静,听老朽解释。各位公子都人才出众,是我大唐未来之栋梁,可是此次挽郎名额有限,老朽实在是无能为力啊。”话说到这里,人群中又七嘴八舌地嚷嚷起来,大意是说那为什么厚此薄彼。贺知章赶紧说:“各位公子快回家去吧。我听说啊,宁王身体也不太好了。”这样,门外的一群富家公子才散去。

《唐语林》里记载,贺知章的原话是这样的:“诸君且散,见说宁王亦甚惨淡矣。”宁王是玄宗的哥哥李宪,贺知章言下之意是,宁王快要去世了,很快大家就有机会了。他这么做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当务之急是解决了,可是这爬墙事件在长安城里传得沸沸扬扬,很多人嘲笑他当官没有一点权威,也有人指责他诅咒宁王,所以没过多久,贺知章就被调任工部侍郎,换了一个部门当领导。可见玄宗还是很喜欢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最负盛名的诗坛老仙——贺知章

吴中四士,饮中八仙

贺知章性情洒脱、为人随和,毫无尊卑贵贱的观念,在唐代诗坛是名副其实的“交际花”,所以他的朋友圈是老的、少的,当官的、不当官的,念佛的、得道的,飞黄腾达的、穷愁潦倒的,什么人都有。比如,他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被称为“仙宗十友”,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酒中八仙人”。这些都是传为美谈、见之于史书的,史书未有记载的,想必更不在少数。

唐玄宗即位前后的十几年间,“吴中四士”风流倜傥,名满天下,他们的诗歌清新雅丽,就像江浙一带的自然山水一样,独具格调。“四士”中包融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现在只知道他当时在吴越之地诗名俊秀,名扬上京,在张九龄的引荐下出任怀州(今河南沁阳)司马,后来迁升为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全唐诗》收录了包融的八首作品,很能体现他作为江南文人的格调,如《送国子张主簿》:

湖岸缆初解,莺啼别离处。

遥见舟中人,时时一回顾。

坐悲芳岁晚,花落青轩树。

春梦随我心,悠扬逐君去。

张旭诗书俱佳,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最以书法闻名,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书法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他:“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喜欢喝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又手舞足蹈,高歌长啸,踉踉跄跄地走到桌前提笔即书,一气呵成,潇洒神气有如天人,有时候甚至用头发蘸了墨汁来写字,时人称其“张颠”。当时的人只要能得到他的书法,哪怕是只字片语,都会视如珍宝,世代珍藏。李颀在《赠张旭》一诗中非常生动地记述了张旭醉后挥毫的情形,十分有趣,直逼魏晋风流:“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当然,张旭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但他的诗歌作品清雅无为,书写自然清趣,全然不像他癫狂而张扬的书法,如描写春日花溪的《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再如劝朋友不要着急回家而应安心自然的《山行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排在“吴中四士”之首的张若虚,更是不可不说。从“吴中四士”的排序来看,张若虚在当时影响力应该是很大的,可是不知什么原因,这四人之中,反而是关于张若虚的史料最少,仅知道他是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经当过兖州兵曹这么一个小官。《全唐诗》仅收录张若虚的诗作两首,一首是《代答闺梦还》,另一首就是千古名作《春江花月夜》。他的作品在唐代乃至宋元两代都不被重视,直到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高度评价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这才引起重视,到清代,这首交响乐一般的诗几乎人人推崇,再到近代,闻一多将其推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见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至此,张若虚的诗名达到了顶峰,《春江花月夜》也以“孤篇压全唐”,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骤升至顶峰。

但无论由于什么原因导致张若虚生前盛名而死后湮没无闻,他的这首《春江花月夜》的艺术和思想价值都是无法磨灭的,无论历来对这首诗的评价有多少争论,都不影响人们从中感受江南春夜美景、感受诗人对人生有涯而天地无限的感慨。全诗意境静谧悠远、空明无限、深沉寥廓,诗情、画意、哲理被完美地融为一体,语言清丽而气息婉转,像一曲宏大而深沉的交响乐,乐音丰繁却浑然一体,确实是中国古代诗歌宝藏中的艺术珍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来就潇洒不羁,再加上整天和这样的风流人物交游往来,贺知章自然是“变本加厉”,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德望的积累,越来越率性而为,越来越不循规蹈矩。晚年时,他干脆自称“四明狂客”,整日里在长安城好玩的地方饮酒玩乐,醉酒之后作书作诗,一气呵成,常常欣然忘我。除了诗词,贺知章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擅长草书和隶书。传说有一些人想得到贺知章的墨宝,就跟着他,自备纸张,等他醉酒后拿笔写字的时候,赶紧把纸放在桌子上,等他写完,就兴高采烈地抽纸拿走。每张大纸也就写十几二十个大字,但是拿到的人都放在家中世代珍藏,视为传家宝。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贺知章,诗中这样写道:“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这是说晚年的贺知章好饮,经常醉酒,醉酒后骑马过街市,在马上前俯后仰东倒西歪,就像坐在沉浮不定的船上一样;醉眼昏花掉到水池中,落水也不能让他醒过来,反倒在水中继续呼呼大睡。诗中所写多少有点夸张,但可见贺知章的放诞,也可见他的好饮与率性。贺知章写过一首名为《题袁氏别业》的小诗,也足以表现他面对美酒时的潇洒豪迈: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最负盛名的诗坛老仙——贺知章

诗坛老仙,告别长安

《原化记》记载,贺知章在长安城西宣平坊有一套住宅,对门有一个小院子。五六年来,贺知章经常看见有一个骑驴的老人进出小院,更令他奇怪的是,五六年来,老人的衣服丝毫没有变化,就连衣服的颜色也没有因为年月侵染而有变化。贺知章就让人打听这个老人的身世,周围邻居都说,老人姓王,一直在街市上卖穿铜钱用的绳子,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贺知章不相信,就经常找机会前去拜访,老人每一次接待他都礼数周到。

经过拜访,才知道这个老人有一个侍奉他的童子,除此之外并无家人,交往更深入之后,慢慢地知道了老人善于修道炼丹。贺知章便提出想拜老人为师,请求老人给他讲道授法。拜师这天,贺知章带来了家中珍藏的明珠作为礼物献给老人,可没想到老人转身就把明珠给了童子。一转眼工夫,童子带着三十多个饼回来了,贺知章这才知道被他视为珍宝的明珠竟然被拿到街市上贱卖了,不免有点生气。老人觉察到了贺知章的心思,便对他说:“道术要用心修得,而非用力争的。吝啬的人,怎么可能得道呢?”贺知章听了这话,恍然大悟,拜谢老人之后就离开了。

此时的贺知章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白须白发,像个仙人一样。这一年,贺知章身体不是太好,得了一场大病,以至于经常精神恍惚,现实与梦幻经常分辨不清,有一天晚上竟然梦见自己去了天帝的宫殿。病愈后,贺知章请求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唐玄宗知道贺知章的脾气,也没有挽留,只是问他回家后做什么,需要什么赏赐。贺知章说:“老臣多谢陛下隆恩。老臣年迈,已无所求,待回到老家,只想将祖宅改为道观,在那里做一名道士,一待终老。而在京城的住所,老臣想捐为道观,还望陛下恩准。”这简直不算什么要求,玄宗自然满口答应,并为即将由他的京城居所改建的道观赐名“千秋”。

七四四年五月,唐玄宗亲自为贺知章安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送别仪式,在长安城的东门设立幕帐,大摆酒宴,王公诸臣,咸集而来,为这位数朝老臣饯行。不仅如此,唐玄宗还特写赠别诗:“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这对当时的文人士子来说,真是无上的荣耀。贺知章自然非常感动,拖着老迈的身躯,在侍从的搀扶下,对玄宗拜了又拜,然后再拜别同僚群臣,方才上车离开这座居住了约五十年的长安城而去。数十年的宦海沉浮,终于要在这一刻画上句号,而久别的自然风物又越来越多地进入他的生活。

长途跋涉数月,终于到了江浙一带,此时已近秋天,阴雨开始多起来。云气腾腾的山林如同远在天边,那些云雾飘浮过来,就像见到久违的老朋友,扑在故人的脸上,钻到他的鼻子里。长安虽然也人杰地灵,但毕竟地处西北,气候干燥,哪里有南方这样云气宜人。回到家乡,房舍街市,湖山云树,还是和记忆中的样子差不多,尤其听到那些亲切的老家话,即便是几十年不说,也还能马上说出口来,街上追逐打闹的孩子们嬉笑着问他:“客官,侬是从哪里来的呀?”这些孩子,诗人也不认识,他不禁感慨离家日久,重新归来,却像客人一样。待到家中,不禁提笔写下那首至今为人传诵的《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然而,回家没多久,贺知章就留下那方生他养他的秀丽山水,溘然长逝了。七四七年,李白独自对酒,回想起当初在长安与贺知章金龟换酒一醉方休的情景,思念不已,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怀念贺知章与他的友情: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居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这两首诗的并序这样写道:“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所说的正是七四二年李白奉诏进京时在紫极宫遇见贺知章一事。当时,贺知章早知李白有诗名,待看到眼前那个风清骨峻的中年人时,自然心生欢喜,而再待看到《蜀道难》一诗时,直呼:“真是下凡的诗仙啊!”随后,一路相携,直奔酒家。可是进了酒家,贺知章才想起身上没带钱,干脆解下腰间佩带的金龟来换酒,二人诗酒高谈,一醉方休,遂成忘年之交。往事历历在目,可是当初与李白谈笑风生、金龟换酒的那个神仙般的老头如今已不在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最负盛名的诗坛老仙——贺知章

文章标题: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最负盛名的诗坛老仙——贺知章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15507.html

上一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历史上最声名狼藉的诗人——宋之问

下一篇: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终身未仕的山水隐士——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