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动一代龙头的神童
唐德宗贞元年间,洛阳一带出了一个神童,年仅七岁就出口成章,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文思敏捷,立马可待。一时间,这成了洛阳文人之间最热门的话题,传着传着,这个神童就被传成了文曲星下凡。这件事惊动了当时的文坛领袖韩愈和皇甫湜,一开始他们自然是不信的,可要是一阵风吹一吹过去也就罢了,但这件事一天比一天传得真,韩愈不禁在心里犯起了嘀咕:“要是古人也就罢了,放在今天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但如果是真的,与他失之交臂岂不是太可惜了?”
于是,韩愈和皇甫湜便一起前去寻访,想看个究竟。他们到了这个清贫的神童家,见到了李贺。李贺文文弱弱,见了人礼数周到,答起话来不卑不亢,可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异样之处。韩愈想当面试探一下,便说:“惊闻公子文采不凡,下笔如有神助,今日特来拜会,某等冒昧,敢请公子一展身手,让某等一开眼界啊?”这孩子听了这话,一边不慌不忙地向两位来客作揖行礼,一边说:“无妨。二位大人请稍等片刻便是。”说完,李贺慢慢走到桌前,展开一张纸,援笔,磨墨,起笔写下诗题《高轩过》,然后缓缓挥洒,一首诗一气呵成: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等他写完,韩愈和皇甫湜接过来一看,吓了一跳,真是文采斐然,不同凡响,不禁惊喜赞叹:“足下真乃天才!果然名不虚传!”告辞的时候,两人还反复邀请神童有空时多去他们府上做客。这首当场应命之作之所以让韩愈这样的大文人都赞叹不已,不仅因其文辞华美、文思敏捷,更因作者在诗中所表明的志向,说自己要像大鹏展翅那样有一番作为,有朝一日要像神龙腾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如一条小蛇蜷缩在角落里。
七岁就有这样的文思,有如此大的口气也是相配的。这个神童就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诗坛最令人叫绝的鬼才李贺,他在唐代群星璀璨的诗坛独辟蹊径,开拓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路,且是一条千余年来唯有他能走的路。这个故事见于《太平广记》,但是很明显,这是一则穿凿附会的古代传说。因为李贺七岁的这一年,韩愈刚满三十岁,中进士已有五年却刚刚获得一个秘书省校书郎兼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的小官职,属于刚入仕途的起步时期,自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也没有精力去忙活和工作无关的事情。而皇甫湜这一年更是只有二十岁,还没有考中进士。
但李贺早慧是不争的事实。李贺出生在一个文人家庭,他的父亲李晋肃是大诗人杜甫的一个远房表弟(杜甫曾给他写过一首名为《公安送李晋肃》的诗),早年做过文书一类的小官,中晚年稍有升迁,在李贺出生后曾做过几年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境内)县令。因为这样的家庭条件,李贺自然不能跟随父亲生活在他的任所,就一直和母亲及兄弟姐妹生活在昌谷(今河南宜阳县境内),但小时候总体上还是可以吃得饱穿得暖,除此之外,还有条件从小读书写作。昌谷依山带水,李贺成长的地方,远看群山延绵,草木苍翠,南北不远处各有一片天然的山林,山上长满竹子和桑树,每到夏秋季节,紫红色的桑葚成熟,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离家西南三十里的地方还有一座女几山,传说是兰香女神上天的地方,山上至今还有兰香女神庙及女神所用的石桌。这些神话传说,李贺在很小的时候就耳熟能详了。
一个极具天赋的人,在这样一个有诗书可读、有自然相伴又可自由生长的家庭,早慧而少年成名并不难理解,并且自古以来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新唐书》上说,李贺十五岁时就已经与当时名满天下的李益齐名了,当时就有作品被乐工谱曲演唱。李益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已经五十岁,他的名作是《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在当时几乎无人不知。
当然,李贺的名声也不是轻易就可以得到的。他在作诗方面十分刻苦,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他作诗的方式也很奇怪,他不会把自己关在家里闭门造车,也不会像孟郊贾岛那样对一句诗深思熟虑,而是每有诗兴,即援笔而作,哪怕是只言片语都会记录下来,回头再整理成篇。传说李贺有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他经常骑着这匹马,带上一个小书童在外面溜达,看山看水,看风看云,看雷看电,阴晴圆缺,喜怒哀乐,不管见到什么,只要有一点灵感便马上写下来装在小书童背的小布袋子里。如此周游,要到天黑才回家,而回家之后,连饭都顾不上吃就拿出小布袋里厚厚一摞诗句草稿,整理加工,直到全部完成才做其他事。他的母亲见他经常这样,非常心疼地说:“这孩子呀,为了作诗非要呕出心吐了血才肯罢休呀!”除非有时候醉酒或是去别人家吊丧,否则他每天都这样。这样的生活习惯使得李贺年纪轻轻便十分消瘦。
《幽闲鼓吹》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约八〇七年冬,时任东都分教国子博士的韩愈忙完一天的公务,送走了最后一位客人,已经很累了,正要打算休息,侍从呈上来一卷文书。韩愈已经在解衣带了,就说:“明日再阅吧。”侍从却说:“老爷,是一位年少的公子呈上来的,不是公文,他还在府外等候。”听说不是公文,韩愈就一边继续解外袍的衣带一边接了过来,待打开一看,第一篇即《雁门太守行》,起句就气势磅礴,气度不凡: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不待读完全诗,韩愈便把解了一半的衣带重新系好,整理衣冠,对侍从说:“快去请那位公子进来说话。”那位公子进来作揖行礼,说:“昌谷晚辈李长吉拜见韩博士。”韩愈这才看清楚,此人个子不高,身形极瘦,两条眉毛十分浓密,几乎要连在一起,鼻子很大,显得整个五官不太协调,手指长而枯细,指甲很长,双鬓多有白发,目光如炬,神情冷静。这昌谷李长吉正是李贺,长吉是他的字,而韩愈所见和李贺后来的一首诗中所述完全吻合,“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巴童答》)。这一年李贺十七岁,已久有诗名,所以来到东都洛阳,开始交游,为自己的前程做准备。这一次也正是李贺与韩愈生平第一次见面,这对李贺来说太重要了,有了韩愈的奖掖延誉,才有了李贺真正意义上的名声大振,有了韩愈的提携庇护,才有了李贺还不算过分贫困潦倒的一生。
白头少年的坎坷仕途
韩愈并不知道李贺的往事,但是看他少年白头、形体消瘦、目光如炬,再看他气势磅礴、厚重老练的诗作,自然能猜出他是多么地用功。李贺如此用功除了珍惜自己的天赋,还想尽快建立自己的功业,一方面重振他一向看重的皇家声望(虽然家道中落,但他始终以自己是初唐大郑王的后裔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改善家庭生活,这时候他的父亲已经非常老弱,俸禄微薄,家庭生活日益拮据。可往往天不遂人愿,这一年在他谒见韩愈之后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微薄的俸禄也断了,他全家的处境雪上加霜。
八一〇年,河南尹房玄主持贡举考试,时任河南令的韩愈便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李贺自然很顺利就通过了选拔,然后被送往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当时,在韩愈的举荐之下,李贺的名声已经很大,就算是在长安也是大名鼎鼎。当时应举进士非常难,凡有考试最终录取的不过十几人,有时候甚至不足十人,并且还不是每年都会有考试。要考中进士,不仅要文采出众,家世背景磊落,还要在文人士大夫中有一定的美誉度。这几项李贺无疑都是具备的。但正因如此,就有一些当年也要应举的人出来作怪刁难了。唐代非常重视避讳,所以这些人就拿李贺父亲的名字做文章。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在发音上近似于“进士”,所以这些人就散播谬论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为了避讳,李贺还是不考进士为好。那些劝他考进士的人不重礼俗,这是不对的。”这种说法一时间传得沸沸扬扬。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这事就成了一只猛虎,拦在了李贺面前,虽然韩愈非常气愤地写了一篇名叫《讳辩》的文章,在文中说:“父亲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难道父亲名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但人言可畏,李贺最终还是没能参加考试。
年轻气盛的李贺当然非常愤怒,大好的前程就这样败在了不知从何而起的闲言碎语上。当年秋冬之交,他就回河南老家去了。一个头发灰白的年轻人,愁容满面,垂头丧气,影单影只,衣衫寒酸,瘦马如犬,到了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便拔剑乱击,宝剑所及,叮当乱响。路遇酒馆,他也只能脱下衣服换酒喝,想借酒浇愁,无奈白昼漫长,一路凄惨迷离,只有酒馆的主人劝他莫要悲切伤身,莫要让那些俗事充满自己的心。这些情状都记录在《开愁歌》中: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李贺经常念叨的皇族后裔的身份,加上韩愈的影响力及奔走打点,很快就拉了近乎绝望的李贺一把。当时大概有恩荫授官的惯例,所以八一一年春天,李贺获得了一个奉礼郎的小官职,并于这年秋天与奉诏回京的韩愈一同西入长安。但很明显,这个小官他当得并不高兴,上任之后他写过一首名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的诗,回忆在昌谷老家的生活,说“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由家书可知,离家的日子里妻子生病,这让他很后悔来了长安;又说“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对自己将何去何从充满了犹疑。后来在写给一位朋友的赠诗中更是非常激愤地说:“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陈商是他的同龄人,此时还未中进士,也是流落长安城,无人理会。陈商在一个日影黯淡而夜风渐劲的黄昏来拜访李贺,“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同是天涯沦落人,李贺对他的际遇感同身受,为二人的处境感到不平。“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虽然还遵从着古人流传下来的礼节,却憔悴落魄如同一条狗。这使得他不得不在最后一声大吼,质问老天何时开眼。
但就算这个不起眼的从九品小官,也来之不易,所以李贺虽心有不满,还是咬着牙做了三年。这三年中,李贺居于长安,见了长安的世道,也结交了一些朋友,写了几十首诗,其中不乏杰作。有一次,一个同样从事国家祭祀工作的小官和李贺宴饮,这人自称学过几年诗歌写作,但一直没写出什么名堂,酒酣之际挑衅李贺说:“李长吉,你只能作长调,却不会写五言,就算偶尔强词而作,那和陶渊明、谢灵运比起来,还是相差万里啊!”李贺不服,当即就写了一首五言诗,题为《申胡子觱篥歌》,其中写道:“今夕岁华落,令人惜平生。心事如波涛,中坐时时惊。朔客骑白马,剑弝悬兰缨。俊健如生猱,肯拾蓬中萤。”这首诗虽然有点负气而作的意思,但总体上昂扬欢快,多有当年曹植的气质,诗中所记也是诗人生活中较为快意的一部分。
由于不得志,这样比较欢快的生活确实很少,他更多时候自然是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作嶙峋怪诞之诗,生发凄冷幽寂的人生之感,《致酒行》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借马周上书皇帝被重用一事勉励自己终有一天也会拨云见日,得酬平生之志: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当时梨园艺人中有一位著名的乐师,名叫李凭,善弹箜篌,许多人都争相一听,以能听李凭弹箜篌为荣。有一天,李贺也有机会倾耳一听,几曲下来,果然万千机关,动人心弦,而幽深的音乐背后自然也潜藏着乐师的万千情绪及无数的故事。李贺的名作《李凭箜篌引》就是对李凭音乐的诗化表达,他把听音乐时的那种抽象的感受用具体意象表现出来,不仅让读者惊讶于音乐的丰富奇崛,更拓展了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在描写音乐的作品中成了一座千百年来无人超越的高峰: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官职卑微,俸禄有限,李贺虽然坚持在从九品的奉礼郎之职上,但眼见没有什么前途,而生活则一日比一日更加窘迫,以至于到了送别朋友连喝一顿酒的钱都没有。八一三年春,完全失去耐心的李贺终于托病辞职,返回洛阳。朋友为他饯别后,又依依不舍地将他送出长安城。此时春寒料峭,街道两旁的槐树还干枯细瘦,距离长出新芽还要一段时间,只有河边的柳树远远看去有一丝鹅黄,像假的一样。墙角向阳的杏树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还丝毫没有动静,但所有这些,诗人都已经无心留意。他心中所想,依然是小人当道、世事艰难、怀才不遇的激愤,如他在《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中所写:“时宜裂大袂,剑客车盘茵。小人如死灰,心切生秋榛。皇图跨四海,百姓拖长绅。光明霭不发,腰龟徒甃银。吾将噪礼乐,声调摩清新。”
然而,还是愁绪难舒,不鸣不平。汉武帝曾经在长安的神明台铸造了一尊非常大的金铜仙人像,意欲保佑汉朝万年江山,后三国鼎立,魏明帝曹睿命人将这尊仙人像从长安搬运至洛阳。传说宫人将其拆下,要装上大车运走的时候,仙人铜像竟潸然泪下。李贺在路上想起了这个故事,不禁感慨万千,心怀家国之悲,亦感自己际遇之痛,更是感叹自己居京三年而一事无成。那首《金铜仙人辞汉歌》,就写在他辞官后从长安回洛阳的路上: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飘零天涯一瘦马
李贺父亲过世后,断了俸禄,家里经济拮据,所以李贺回家不久,被逼无奈又和弟弟双双外出找差事,希望能有份收入养家。弟弟要去庐山,他自己则打算再入长安碰碰运气。
秋冬之际,李贺将弟弟送到洛阳,柳树和槐树的叶子都已经飘落无几,天上的雁群徘徊很久才远去,河渠之中静水流深,苍冷的色泽看上去就如同一把钢刀令人不寒而栗,大风吹过原野,风声如同鬼哭狼嚎。月亮轮廓分明,已经从树丛后面升起来了,洛水的远处还停靠着一只小船,有一朵云在旁边慢慢消散。“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其一》),虽是送行,却连饯行的酒菜都没有,而所骑的鬃毛蓬乱的老马,更加令人羞惭。
《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其二》则写得更是悲凉,李贺觉得自己作为家中长子,离家进京为官三年却最终空手而归,对于改变家庭状况几乎没有帮助,十分愧疚,又惦念弟弟尚且年幼就要外出谋生,百感交集:
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
欲将千里别,持此易斗粟。
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
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
维尔之昆二十余,年来持镜颇有须。
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
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李贺此前辞官归家也没住多久,家里虽有母亲和妻子,但贫穷使他无法多住,心绪也难以安宁。这样的人生确实悲惨,但其描述这一时期生活及心境的诗作,却更进一步强化了他的风格,使他作为“诗鬼”的特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无人可比,更无人可学。比如,《南山田中行》写家中附近田地的秋景,本来就惨淡的秋色在他这里如同哭泣的幽鬼,奇形怪状,青面獠牙,张牙舞爪,阴气森森,却又令人万分可怜: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再如《秋来》,落寞惨淡,幽冷怪诞,凄楚荒寂: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又是在韩愈的帮助下,李贺接受了潞州府幕僚张彻的邀请,前去任职。这位张彻既是韩愈的学生,又是他的侄女婿,他和李贺之前也有交往,所以很愿意帮忙。八一四年秋,李贺到了潞州幕府,在那里度过了一段较为平静的生活,直到八一六年告病回家。张彻是个比较有意思的人,也很欣赏李贺,所以他们时常饮酒畅谈,彻夜不归。李贺在《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一诗中这么描写张彻:“长鬣张郎三十八,天遣裁诗花作骨。”而他们的饮酒畅谈则是这样的:“陇西长吉摧颓客,酒阑感觉中区窄。葛衣断碎赵城秋,吟诗一夜东方白。”虽然饮酒已多,身体有所不适,却还是彻夜长谈建功立业,兴之所至即随口赋诗,一直到长夜将尽,东方既白。
这一时期,李贺因为生活平稳,多有舒心快活之作,但瘦身多病及不得志的现实一直缠绕着他。自小陪伴过他的那些或骨瘦如柴的老马,或配饰华丽的骏马,均内化在他的精神中,被他写成了一组名为《马诗》的内容庞杂的五言绝句,其中多有自况之语,得意时如快马踏清秋,失意诗如病马卧牙石: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六
饥卧古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朱色落,发断锯长麻。
八一六年,李贺觉得身体不适,告假回家休养,但回家后没多久就病逝了,年仅二十六岁。去世之前,李贺已编纂好自己毕生的诗文,交给了一位叫沈子明的朋友,十五年后,沈子明拿着这叠诗稿去找当时的著名诗人杜牧为其写序,杜牧虽然对这位已故的短命前辈略有微词,但在那篇小序中准确地概括了其诗作的特点,至今还是不刊之论:“荒国陊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后来,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又为李贺写了一个小传,简述了他短暂的一生,尤其对他去世时的情状描绘得极为生动神奇,很贴近李贺诗作的风格。在那篇小传的最后,李商隐说,这个故事是李贺的姐姐说的,并且强调说他的姐姐老实本分,是不会说谎的。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长吉临终时,家里忽然来了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老人,驾着一条红色的龙,手里拿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远古时期的篆文或是石鼓文,说:“我奉旨前来征召李长吉。”木板上的字长吉全都不认识,却急忙下床来向来人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还生着病,我不能啊。”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建成一座白玉楼,召你马上去写记。天上的事情都是比较快乐的,一点不苦。”长吉独自泣下。在一旁的人都看见了。没过一会儿,长吉停止了呼吸。他平时所住房屋的窗子里,有烟气袅袅升腾,还能听到微微的行车和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人们的哭泣,又过了煮一锅小米饭的时间,长吉死了。
九〇〇年,晚唐的一位著名词人韦庄,就是写“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菩萨蛮》)的那位大词人,奏请皇帝追赐李贺、陆龟蒙、温庭筠、贾岛等人以进士及第的名号,认为他们都很优秀,只是出于各种原因没有考中进士。皇帝很高兴有这样胸怀宽大而尊敬先贤的人,便奖励了韦庄,把追认一事交给中书省酌情处理,但并没有落实,最终不了了之。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一生不得志的短命鬼才——李贺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15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