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创作的背景

东坡这位大词人一生的创作只有这一首最悲痛,可是每一个主题都是千言万语的事情,我真不知道能够用什么样的简便语言回答。

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创作的背景

东坡这位大词人有几篇有名的词,大家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作豪放派,说这个人好像是太豁达,心胸广博,天地宽广,没仇没恨,什么事都看得开……哪里是这么回事!他是表达方式。我先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我给你举个例子:

东坡在七岁的时候,听到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尼讲蜀主与花蕊夫人的故事。有一天夜里热极了,蜀主与花蕊夫人起来,作了一首词,老尼后来只记得头两句。东坡听了这个故事,深刻地印在他的心灵上,四十年后,他运用天才的艺术本领,将只馀头两句的一首曲词补成了完篇,而且补得是那样的超妙。“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他写这个花蕊夫人的本质的美、精气神,可是这个美人冰肌玉骨,她的本质是清凉的,没有汗。“水殿风来暗香满”,水殿盖在池子当中,风一吹,暗香来,微微地,似有如无的暗香来。这是什么香?是那美人身上发生的香?还是这个水殿里满池的红莲、荷花的香?还是宫殿里边焚烧的香?一时俱难“分析”。“绣簾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以下写簾开、写月照、写攲枕、写钗鬓,总是为写大热二字。因大热天不能寐,及风来水殿,月到天中,再也不能闭置绣簾之内,于是起身来到中庭,仰头一看,那个月亮显得很小了,小得成了一点,好像是来看他们两人不眠的情景。“人未寝”,人没睡,人是谁?他不说。这个“人”字,在诗词里边的用法、作用特别有意思!“攲枕钗横鬓乱”,鬓滚乱了,钗的位置也不正了,这就涉及古代妇女仪容:那头髮,那鬓,最要紧。你看那《红楼梦》里边,刘姥姥给贾宝玉讲故事,说乡村里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在夜里下雪天抽柴火,那小姑娘梳着油光的头,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头髮一丝也不能乱的。这些都是东坡的想象。上片全是交待“背景”,过片方写行止,写感受,写思索,写意境,写哲理。“起来携素手”,以其无人,乃携手同行,素手者就是我们民族描写古代妇女洁白的手。既起之后,来至中庭,时已深宵,寂无人迹,闻无虫鸟,唯有微风时传暗香之夜气。仰而见月,由看月而又看银河天汉,河汉亦愈显清晰。银河亦如此寂静无哗,时见流星一点,划过其间。“庭户无声”,宫殿庭院无声,寂静无声,写的是那个境界!“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金波是月亮,天要是越亮,月亮就越淡了。诗人最后似代言,似自语,而感慨系之:“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当大热之际,谁不渴盼秋风早到,送爽驱炎?然而凉天一来,时间、年华已经偷偷过去了,即美境纵来,事亦随变。如此循环,永无止息。你说东坡是个豁达的人,什么也不计较、豪放?你看看他这感情,里面包含一层哲理。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他挽吊他的结髮之妻。苏东坡因王安石变法,和他意见不合,苏东坡说,变法听起来好,底下一奉行,弊端百出,人民比没改革以前还苦,结果就得罪了宋神宗,一下子把他贬到南方去,而且是一贬再贬,最后贬到海南,那是生离死别呀!东坡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十年了,不知怎么一个背景机会,写了这首词,是他平生全部集子里最沉痛的、最感动人的。平平淡淡,朴朴素素,自然之极,没有任何修饰,那是真情的流露。“十年生死两茫茫”,生的和死的,谁都说不清是怎么回事,没法形容:“不思量,自难忘”,忘,念wāng,不念wàng;“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不要说十年两茫茫,就是对面相逢也不认得了,为什么呢?十年前不这样啊!他现在看到的是什么呢?“明月夜,短松冈”,他看到这个景象,还豪放,还豁达?

文章标题: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创作的背景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18257.html

上一篇: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宋词最后的大家——格律派词人张炎

下一篇:生命有限,相思无限-刘禹锡《望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