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那一纸忧伤
人世间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参不透的永远是当事人。古今多少功过兴衰、情深缘浅,透过眼前的迷雾仍难看清。诗人或作家们在秦淮河中寻找灵感,直至世代更迭、人情散尽,古代的早已过去,当下的仍未过期。当现在成为往事,一切新的又变成了旧的,让后来人继续怀念、伤感,因果相生,永远轮回。秦淮河带出了多少诗人的忧愁,它带着古今的大城小事,奔向下一个时代,奔向诗人的梦中。
有关秦淮的记忆,是一些诗句的散乱碎片。仿佛是昨夜刚刚读罢的一部书简,当再次捧起温读,却仍然恍若隔世。然而,我们仍旧可以在大唐诗人的笔下领悟秦淮河的神韵,以及秦淮河边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昔日围绕石头城的青山依旧固守原地,潮水击打着这空城,并没有得到丝毫的回应,只能寂寞地回去。这两句为整首诗奠定了苍凉沉重的基调。环绕 “故国”的青山此时也和潮水一样是寂寞的,这种寂寞本身就是一种吊唁,诉说着六朝往日的繁华。
石头城周围的青山和潮水是对 “故国”的吊唁,而 “淮水东边旧时月”则是对石头城繁华的见证。秦淮河畔,曾经繁华至极,但是,昔日六朝王公贵族的纸醉金迷之地现在已是破败不堪,只是当年 “淮水东边”的明月,如今仍旧一如往昔地 “还过女墙来”,照耀着这残破的古城。“今月曾经照古人”该是此意境的最佳注解,至此,诗人的吊古情怀被推向了高潮。
被群山环绕,被潮水轻拍,被月夜俯照,石头城只是静静地屹立在那里,无言语亦无声色,其没落之景、荒凉之境似有不尽之意。自然景物的映衬中让人事之景尽现,苍凉之景的描摹下让悲凉之情深蕴。短短的四句诗赋予静态的石头城以动态的美感,诗中句句都是景,却无处不衬托出诗人对故国萧条和凄凉人生的深沉感伤。
白居易曾赞誉此诗:“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北宋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词中也有 “山围故国”、“怒涛寂寞打孤城”、“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等句,化用了《石头城》中的诸多意境,以致 “石头城”成了一个慨叹岁月的标记,成了一段欲说还休的传说。
余秋雨先生读罢此诗说:“人称此诗得力于怀古,我说天下怀古诗文多矣,刘禹锡独擅其胜,在于营造了一个空静之境。惟此空静之境,才使怀古的情怀上天入地,没有边界。”
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多数国人都是喜欢回忆的,骨子里的念旧可以引发一种情感:越是即将失去的,越发珍惜。
盛世的山山水水,常常入不了诗人的眼;但在易代换主之时,却有那么多的诗人从祖国的河山中看到自己的依恋。王尔德说得多好,如果不是担心会失去,大概我们还会放弃更多的东西。
放弃了也好,伤怀也罢,淮水还是那个淮水,一如既往地向远方奔去,把故事和历史都远远地抛在了脑后,徒留下诗人在岸边惘然。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第一句描绘烟水朦胧、凄凉迷离的景象,通过两个 “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巧妙地联系起来。此句运用了互文见义的表现手法。诗意为:烟和月色笼罩着秦淮河的水、岸边的沙。这里,诗人借着景物描写,暗示唐王朝危机四伏,使后文诗人听到隔江的歌声有感有了一个环境烘托。这里没有直接交代事件,而是先婉转地写了诗人周边的环境,给读者营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第二句承接了第一句,写景之后紧接抒情,交代了时间、地点。时间是 “夜”,地点是 “秦淮”,并且印证了诗题。“近酒家”三字开启了后文。正因为诗人离秦楼楚馆近了,才能听清歌妓演唱的《后庭花》。
“商女”是指以唱曲来谋生的女子,也被称为歌妓。第三句明写 “商女”不知亡国恨,其实暗指统治者和大多数国民仍沉迷于歌舞声色之中,不关心国事,没有 “亡国”的意识,用暗讽的表现手法突出了诗人的痛心和无奈。
末句中的 “后庭花”为用典。传说南朝陈后主作歌曲《玉树后庭花》给歌女演唱。那时隋兵已经在江北陈师,而陈后主依然溺于声色不喜国事,最终导致了南朝朝廷的灭亡。此句中的 “隔江”二字,则将历史与现实串联在一处,既是对当时局势的暗示,也是对当权者的讽刺。
“秦淮河畔忆秦淮,梦里情怀是秦淮。”都说这是个情生情灭的地方,都道这是条让人萌生遐思的河流。穿越红尘华美的霓裳,弹落肩上的尘土和疲惫,就走进了梦中的河流——秦淮河。秦淮河聚集了太多的风月、太多的诗酒、太多的辛酸眼泪、太多的爱恨情仇。
最伤不过秦淮河,这河曾照伤过刘禹锡,照伤过杜牧。他们曾在同一片城垛下踱着步子,抬头望着明月,吟着有关秦淮河的一首诗,做着有关古今的一场梦。而秦淮河畔,留下了一纸忧伤,流淌至今,不曾泛黄。
文章标题:秦淮河畔那一纸忧伤-刘禹锡《石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