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酿一壶乡愁
岁月如老牛在故乡的水田里悠悠晃晃,残阳的倒影斑驳了记忆的碎片在堤上。故乡的一切都似被下了咒语般让人魂牵梦绕、牵肠挂肚。
“看君已做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生于江南身在西北的张籍对这点就深有感慨。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一个羁旅他乡的游子,托人捎一封家信给故乡亲人。这种经历极为普通,但并非人人都能描述出临行又开封的那种复杂心情。张籍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因司空见惯而被人漠视的微妙细节,用洗练的手法挖掘出隐藏其间的人物感情,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整首诗质朴通俗但意境浑成,近代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称其是 “七绝之绝境”。
“洛阳城里见秋风”,首句交代地点、时间。张籍原籍吴郡,此时却置身洛阳,点出了羁旅在外的背景,为后文写家书的情节做了铺垫。“秋风”二字既说明季节是秋天,也把秋天的肃杀、萧瑟之气引到了诗里。“自古逢秋悲寂寥”,在这种氛围下,久未还家的诗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思乡之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次句引出欲写家书的情节。既然思乡情浓但又无法回家,只能提笔写封书信,既向家人报平安,也是对自己情感的慰藉。“意万重”说出了诗人内心情绪的复杂和感情的深重,也是下文 “说不尽”的伏笔所在。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三、四句自然而生动地描述了写书信的经过以及内心情感流动的过程。这封书信要托别人带回故乡,“复恐”二字写出了在外游子说罢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一句的心理,正因是“匆匆”写就,又怕 “说不尽”,所以对方临行之际,又把书信拆封重读一遍。这一细节,凸显了他对家书的重视,更表现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深切。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了游子的心态。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古代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极普通的小事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此诗,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写出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样雄奇气象的边塞诗人岑参,也有着和张籍一样的情怀,他的《逢入京使》就经常被后人用来和《秋思》作比较。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向东遥望故土,只觉西去之路漫漫,泪水已经擦湿了两袖,可汩汩的泪还是没有流完。开头两句写得非常悲伤。岑参在天宝八年 (公元749 年) 远赴西域,离长安许久,不免思念家中的亲人,在路上碰到了回返的故人,一去一返,两相对比,不由得让人黯然伤神。因而他一边请故人捎信回长安告诉家人自己平安,一边泪流满面用衣袖擦拭。
岑参一生先后两次去过边塞,度过了六年边关戎马的生涯。岑参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祖父、伯父都做过宰相,父亲也做过刺史,在他的意识中,若求不得功名即是有辱家门,所以他一生的志向有两个:一个是通过边陲建功来求取功名,另一个则是报效国家。他曾自言:“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基于此,岑参一生的作为皆积极而奋进,边塞诗也都昂扬大气。既然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似乎就不应像此诗中 “泪不干”,不过也正是如此,才显出了诗人的至情至性。“奉王事”不等于无家事,“不为妻子谋”不等于心中不挂念妻子,因思家而落泪并不代表他勤于王事的心志不坚。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在马上相逢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书信,只能拜托故人传个口信回去,向家人报一声平安。此时诗人该是 “泪已干”,不再悲,并决定了放下思乡的包袱远去戍边。三、四两句处理得简单直接,但简洁中寄寓着一片深情,也表现了诗人开阔磊落的胸襟。
此行是岑参第一次去西方边塞,远离家乡告别亲人去从军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频频回首怀念家园,另一方面他远去戍边立功报国的决心又十分坚定。但顾家和报国定然不能两全,西去报国是他最终坚持的选择。
边地男儿没有机会与家人长相守,家国难两全时他们只能独自把个中滋味咽回心底。但是谁也不能阻止他们对家的思念。于是也就有了那首引起无数共鸣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思乡,怎一个愁字了得。不管身处何地,思乡的情绪不会有丝毫的递减,时光深处,酿着一壶乡愁,伴着清风饮下,流出来的就是千古华章。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时光深处,酿一壶乡愁-张籍《秋思》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18317.html
下一篇:借古讽今的惆怅-杜甫《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