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讽今的惆怅
对于一个满腹经纶且有远大抱负的人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找不到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抱负的平台。于是,长久的郁闷,催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在中国历史上,怀才不遇似乎已经成为文人的一个情结,盛唐的诗人们同样有这样的情结。杜甫在《蜀相》中就把这种情结描绘得淋漓尽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首句中 “寻”字虽看似有漫不经心之意,实则表明诗人是特意前来,尤其用自问自答的句式,更证明他对武侯祠慕名已久,并非信步而至。诗人一方面交代武侯祠的位置—— “锦官城外”,另一方面描写环境—— “柏森森”。“森森”二字既指松柏之葱郁劲拔,也渲染出武侯祠庄重肃穆的氛围。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中诗人的位置已经从祠堂外转移到祠堂内。碧草映阶绿,黄鹂隔叶啼,这本来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春景,但却因 “自”、“空”二字被染上了寂寞、冷落的色彩。这两句工笔细描着力写景,但诗人独自徘徊在萋萋艾艾的芳草间,踟蹰于悄无人迹的林木下的身影隐约可见。
不论诸葛亮生前缔造了多么辉煌的事业,如今也渐渐被人淡忘,只剩下荒凉冷清的武侯祠。诗人触景生情,凭吊之感遂又深了一层。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诗人思绪难平,回顾起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赞美了他的雄才大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对诸葛亮一生际遇与政治理想的高度概括: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隆中献策并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西川,成就天下三分之大势;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又辅佐刘禅,忠贞不渝,至死方休。杜甫用十四个字,凝练而生动地写出了诸葛亮一生的事迹,表达了他对诸葛亮雄才伟略与报国忠心的景仰,直接而不失厚重。诗人虽以议论入诗,但并不枯燥,反而因其中蕴含的诚挚感情,深化了全诗 “沉挚悲壮”的抒情氛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尾联鲜明地体现出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出师未捷”写的既是诸葛亮的经历,又是诗人自己的感受——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还是事业未竟含恨而终;诗人半生奔波依然仕宦无成,面对安史之乱却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泪满襟”的 “英雄”是武侯诸葛亮,是诗人自己,也是天下所有空有报国之志却含恨无成的人。
除了诸葛亮以外,唐代诗人还喜欢吟咏的历史人物就是昭君。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汉元帝的时候被选进宫里。但那个时候皇帝一般不直接召见后宫佳丽,而是让画师给美女们画像,凭画像上的模样评判美丑,决定宠幸与否。
昭君因为没有向画师行贿,被画师画得很丑,进宫几年始终都没机会见到皇上。正赶上有一次匈奴单于来朝拜汉朝,元帝为了显示邦交友好,就选了五名宫女嫁给他。昭君觉得自己几年都没见过皇上一面,就主动报名远嫁匈奴,做和亲的 “使者”。
按照当时的礼节,在昭君临走的时候,要接受汉天子的赐宴。
结果,昭君一出场,真是 “靓绝天下”,汉元帝当时就后悔了:“这么漂亮的美女,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啊?”心里虽然不舍,但一言既出也没法收回,只能忍痛割爱。所以,昭君后来还是嫁给了单于,并死在了匈奴之地。
后世大多称赞她大义凛然,将中原文化带到了匈奴,并带给了汉朝和平与安定。但对于昭君本人来说,怀才不遇的岁月却是人生的大不幸。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首联说明昭君村的地理位置。“荆门”指三峡东口外之荆门山,“明妃”即王昭君,晋避司马昭讳而称其为明妃。这两句高举轻放,起句突兀,千山万壑奔涌向荆门,只一“赴”字,便将山水表现得极有灵性,写出了山之雄奇、壮丽,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接着急转直下,用寻常平和的语气带出明妃生长的村落,“尚有村”是说她生长的村庄尚且存在。前后两句气势明显不一样,看似极为不协调,上句之雄奇大气应引出豪杰而非王昭君这般红颜。其实,王昭君甘愿远嫁匈奴,为汉朝与匈奴的和平相处贡献自己,她正是红颜中的巾帼英雄,群山万壑的争赴奔涌,不正能很好地烘托出女中豪杰的感人事迹吗? 运笔虽重轻不一,诗脉却一纵而贯。
颔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诗人从昭君村的古迹联想到王昭君,叙写她悲剧的一生。“紫台”即紫宫,“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带,“青冢”即昭君墓。当年王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便再也看不到中原景色,只能常年与北方大漠相伴,最后身死异乡,留下墓碑独自望着黄昏的夕阳。“连”与 “向”两个字,用得极为传神,“连”字描写出塞时昭君所见的边塞大漠之景,“向”字写出昭君对家乡的思念。先写生前之悲,再写死后之寂,极富历史厚重感,也一定程度上隐含着杜甫的家国之思。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画工的奸诈导致昭君远赴塞外、葬身异域,昭君死在匈奴之地不得回乡,只有思念家国的魂魄才能在月夜归来。诗人在此借王昭君不被汉元帝临幸、远走塞外一生孤苦的人生境遇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
尾联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意为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都是胡音,昭君死后怨恨依然难以平息,琵琶曲中倾述的分明就是王昭君的满腹怨念。杜甫一生飘忽不定、颠沛流离,其境遇与昭君相像,他正是通过书写昭君的怨恨,来寄托自己的家国之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唐代部分诗人的痛苦,他们痛苦的是自己满腔的抱负找不到施展的地方,既然时不我与,那就只有借助文字的力量,通过借古讽今来排遣自己心中的抑郁,抒发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借古讽今的惆怅-杜甫《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