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天下,迎风悲鸣
儒家精神讲究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在残破的时光里,唐朝的很多诗人剩下的只有悲鸣。面对山河的破碎,杜甫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然而,杜甫的悲鸣毕竟是微弱的,一个人再强大也无法力挽狂澜,尤其是整个大厦都即将倾倒的时候。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古代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是经济水平有限,物质生活达不到高度繁荣;同时又兼有苛捐杂税的盘剥,加上战乱、饥荒,老百姓常常是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更不要妄谈什么幸福生活了。晚唐诗人皮日休就曾经写诗揭露过普通人民的痛苦生活。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皮日休《橡媪叹》节选
《橡媪叹》是一首描写社会现实的诗作,“橡媪”指的是以橡子为食的老妇人,诗人通过对这一形象的描写刻画,深刻反映出了唐末农民衣食无着的悲惨生活以及官吏们贪得无厌的丑态。
诗中描述了三重剥削,正是这三重剥削使得农民们即使在丰收之年也食不果腹,只好一年到头以橡子充饥。如果说前三层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最后一层则是诗人情感激烈的抒发。诗人感到当时的统治者连古代 “诈仁称王”的田成子都不如,而现实的残酷也不禁令诗人为 “橡媪”这样的贫苦农民洒下了同情之泪。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当朝的统治者与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田成子进行对比,指出他们彻底撕掉了仁义道德的遮羞布,连田成子都比不上。诗人对现实的愤慨和痛恨令人动容。第十一联的 “诳”字用得极好,橡子的味道明明难以下咽,贫苦百姓们却因为腹内饥饿而不得不哄骗自己吞下去,农民们的悲惨处境可见一斑。
唐末吏治的腐败以及农民生活的悲惨,令皮日休在偶遇橡媪的契机下写下了这样发聋振聩的诗篇。不管是对农民处境的同情,还是对官吏贪污腐败的痛恨,诗作传达出来的感情都十分真挚,使人感到这是他的情感的自然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李绅的《悯农》诗曾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春种秋收,四海没有空闲的土地,但是农夫到最后还是被饿死。结合皮日休的诗来看,除了官税,还有官员的盘剥,到处都要征收苛捐杂税,农民年年月月没有存粮,饥荒的时候还要向官府借债,常常忙了一年还是一无所获,到头来只能捡些野果子糊口。
类似的形象,也曾出现在白居易的笔下。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开篇直接描写卖炭翁烧炭的工序和劳动环境。诗人用了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十四个字,通过对 “面”、“两鬓”、“十指”的具体描写,以点汇聚成面,形象地勾勒出卖炭翁的苍老之态,衬托出烧炭的艰辛,展现了生活的困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诗人以一问一答的设问方式,揭露了卖炭翁贫窘困苦的生活状况。“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是说卖炭翁千辛万苦所烧之炭是他全家的衣食来源,这为下文黄衣使者以 “半匹红绡一丈绫”换走所有炭火埋下伏笔,更衬托出老翁的遭遇之悲惨。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衣衫单薄的老翁,本来应该“愿天暖”,但为了让自己烧的炭能卖出好价钱,他强忍饥寒,甚至希望天气更加寒冷。一 “忧”一 “愿”,写出了老翁反常的心理,读来尽是“苦”味,使诗人 “可怜”的深挚怜悯有了着落。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一尺雪”意味着卖炭翁“愿天寒”的愿望终于成真,这似乎是一个理想的转变。在清晨凛冽的寒风中,衣衫单薄的老翁踏着被冰雪覆盖而光滑难行的路,将炭车拖向集市,只为卖炭活命。“晓”字深刻揭露了饥寒交迫的卖炭翁,满怀希望、不顾严寒地想要 “卖炭得钱”的迫不及待之情。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经过半天的跋涉,人困牛乏,终于来到集市。从 “伐薪烧炭”到 “泥中歇”,铺垫饱满,卖炭翁通过劳动换取生活之需的艰辛满纸满篇,老翁对高价 “炭直”的期待也充斥在字里行间。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这两句中出现的人物的形象与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形成强烈对比。“翩翩”既描绘出了使者养尊处优形成的悠然之态,又刻画出了其对百姓疾苦毫不理会的漠然之心。而前篇中,老翁所希望的一切,在 “手把文书口称敕”的 “黄衣使者白衫儿”面前,瞬间化为泡影。几日艰辛的劳动,只换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而已,这些 “炭直”,既不能御寒,也不能果腹,于老翁而言,实则毫无价值。
通过刻画特定情境下卖炭翁的特殊心理,诗人深刻揭示了主题,虽然通篇除 “可怜”二字外,再无一字涉及直接的情感描写,然而在对比与反衬中,将诗中人物的情感、诗外诗人的情感与叙事交融,心理刻画入微,含蓄有力,无斧凿之痕,却精警夺人。
这样的事情未必发生在诗人们的身上,但却让他们非常难过。一方面是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所致,另一方面,也源于这些诗人身上流淌着的儒家的博爱精神。残破的时光,勾起了诗人们垂怜天下的情怀。因为无奈,他们能够做的只是奋笔疾书,迎风悲鸣。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心怀天下,迎风悲鸣-皮日休《橡媪叹》节选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18336.html
上一篇:唐诗宋词除了鉴赏外还需要一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