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戏为六绝句三》赏析-唐诗白话
戏为六绝句三
杜甫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既然把第二首诗的“轻薄为文”误解为指四杰的文风,对这一首诗的前二句,当然就认为对卢、王(代表四杰)的贬辞。第二句本来是结构平常的句子。卢、王的文章,虽然劣于汉魏,但是还近于风骚。可是许多人想不通,你说卢、王的文章比不上汉魏,倒反而近于风骚,这不是连汉魏作家都给杜甫抹黑了吗?“轻薄为文”的四杰,还能“近风骚”吗?众口一辞,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于是给杜甫创造了一种新的句法,把“汉魏近风骚”五字连读,说四杰的文章比不上近乎风骚的汉魏作家。这样一讲,“近风骚”就与卢王不相干了。王十朋、刘辰翁、浦起龙、黄生、杨伦、卢元昌、仇兆鳌这许多杜诗注释家都这样讲。他们都熟读杜诗,竟没有一个人觉得这样讲完全不符合诗的句法。只有钱谦益、汪师韩、许宝善三家按照句法解释。可是郭绍虞同志的断案却说:“夫劣于汉魏,则不能近于风骚,钱氏之说,显与文学演进之序相背。故自以‘汉魏近风骚’五字连读为宜。然如赵次公辈谓汉魏近于风骚,而卢、王比之为劣,则亦非是。盖此句上文有‘纵使’二字,可知‘劣于’一句正为杜甫称引后生之言,而非杜甫之语。”据此,可知郭老解此句为“尽管你们以为卢王的文章比不上近乎风骚的汉魏作家”。对这两句诗作如此了解,我实在有些惊异。“纵使”二字的下文呢?第三、四句无论如何接不下去!
做诗,为了四声平仄的关系,不能不把词语改变位置。又不能不用代词。这两句诗中,“卢王操翰墨”应理解为卢王做文章。但“纵使卢王操翰墨”,不能理解为“即使卢王做文章”。如果这样讲,好像卢王从来不写文章的了。这两句的散文结构,应当是“卢王操翰墨,纵使劣于汉魏,(但仍)近于风骚”。“劣”与“近”,是两个比较状词,出现在同一句中,只能隶属于同一个主词。如果说:卢王的文章劣于汉魏,而汉魏则近于风骚,我以为万无这样的诗句。
既然劣于汉魏,怎么还能近于风骚?这个问题直到郭老都没有想通。这是因为他们脑子里有一个“文学演进之序”。按照这个“序”的观念来评论文学创作,一定会产生这样一种逻辑:现代作品如果比不上明清,当然更比不上宋元。以杜甫为代表的唐代文论家,没有这个“序”的观念。他们说“汉魏”或“魏晋”,意思是指有“风骨”的诗。也就是有思想内容的诗。他们说“齐梁”或“梁陈”,意思是指辞藻华丽的诗。他们说“风骚”、“诗骚”或“风雅”,意思只是“诗”字的代词。杜甫说卢王的文章“劣于汉魏近风骚”,意思是说它们纵使缺少风骨,但毕竟还是诗。这样理解,就不违背“文学演进之序”了。
杜甫说卢王的作品近于风骚,也是有根据的。《旧唐书·卢照邻传》称卢“著《释疾文》、《五悲》等颂,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又《杨炯传》云:“炯献《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又骆宾王曾自言“体物成章,必写情于小雅”。这都是四杰文章近于风骚之证。除了“轻薄为文”者之外,大约唐人对四杰都是这样看法。一方面了解“当时体”的局限性,一方面还肯定他们的诗人地位。
此诗第一、二句既已被曲解,接下去的第三、四句当然更讲不清楚。“龙文虎脊”不过是骏马的代词,“历块过都”也只是疾驰的意思。“君”就是“尔曹”,而这里的“尔曹”,仍是第二首诗中的“尔曹”。这两句诗的意思,本来很简单。杜甫不过用以说明:人人都可以骑骏马,骑上了骏马能不能飞奔疾驰,这就要看你们的驾驭本领了。“龙文虎脊”是指四杰的文章,也通指初唐的文学作品。你们后生小子,仍然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之后,能不能超过他们,这是你们自己的事。
杜甫只用了两个典故,以代替两个名词,害得历代注家都瞪目不解。多数人把“君”字解作“君王”,也有人以为指的是“卢王”;“尔曹”,也居然有人以为指卢王,还有人以“龙文虎脊”为指四杰,而把“皆君驭”讲作“为君王所驭”。大家都在瞎子摸象,自以为有所得,讲得活灵活现,其实全无是处。郭老的断案,也模棱得很,没有明白的表态。归根结蒂,病根在于把“汉魏近风骚”五字连读,使上下句的关系都无法弄清楚。
施蛰存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文章标题:杜甫《戏为六绝句三》赏析-唐诗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