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踏莎行·候馆梅残》。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全词笔调细腻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
【作品原文】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作品注释】
⑴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⑵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⑶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薰,香气侵袭。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
⑷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⑸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⑹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⑺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⑻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芜,草地。
【作品译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创作背景】
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考证,欧阳修这首词当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3年)暮春,是作者早年行役江南时的作品。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单从艺术特色上分析,此词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种艺术手法。
以乐写愁,托物兴怀。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词的上片展现了一位孤独行人骑马离开候馆的镜头。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等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寓虚,富于联想,也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作者从各个角度表现离愁,的确非常耐人寻味,有无穷的韵外之致。
化虚为实,巧于设喻,同样是此篇重要的艺术手段。“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便是这种写法。“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
逐层深化,委曲尽情,更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特色。整个下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更进一层”的艺术手法,那深沉的离愁,便被宛转细腻地表现出来了,感人动情。
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但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以乐写愁、实中寓虚、化虚为实、更进一层等艺术手法,便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成了人们乐于传诵的名篇。
词牌简介
踏莎行,词牌名之一。此调又名《柳长春》。《湘山野录》云:“莱公因早春宴客,自撰乐府词,俾工歌之。”又《词律》注:“或曰:此莱公自度曲,他无作者。”可知范仲淹(莱公)于当时能自创作词调。此词所咏,于暮春时,莎草离披,践踏寻芳,写景抒情,正相切合,则是此调之创始,殆由莱公。按《艺林伐山》:“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词名﹝踏莎行﹞,本此。”又可知莱公实取韩诗以名词也。双调五十八字,实即七言仄韵诗两绝合成,不过破首句七字为两对句而已。故此调之句法与平仄,只需注意每阕首、次二句为仄仄平平及平平仄仄之对句,余与七绝二、三、四句无异,且第一三字之平仄均可不拘。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
草薰风暖摇征辔。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
楼高莫近危阑倚。
⊙○⊙●○○▲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公元1030年(宋仁宗天圣八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后入朝任馆阁校勘,因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被贬滁州,又被贬扬州、颍州、开封府。后来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又出任枢密副使、参知事先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位,在颍州(今属安徽阜阳)去世,谥号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的意思出处诗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