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出自北宋晏几道词作《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选自《小山词》。此为怀人怨别词。词的上片描述女主人公倚阑望月、盼人归来之情。下片抒写女子不幸被弃之恨,与上片的真诚信托、痴情等待形成强烈的反差。该词中以浅近而真挚的语言,回旋往复地抒写了词人心中短暂的欢乐和无法摆脱的悲哀,寄托了词人在落拓不堪的人生境遇中对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身世浮沉的深沉感慨。词中着意刻画的女子形象,隐然蕴含作者自伤幽独之感。
【作品原文】
虞美人
晏几道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作品注释】
①初:刚分别时。
②长:同常。
③罗衣著破:著,穿。
④ 闲泪:闲愁之泪。
【作品译文】
栏干曲曲弯弯天色如水湛蓝,昨晚我也曾在这里凭依栏杆。人们都是把明月比作那佳期,认为月满之时人也就会团圆、我会在这里倚栏盼望盼你归来。绫罗的衣服虽已坏香气还在,又是谁让游子把初衷来改变。一春以来因离愁别恨懒抚筝,那两行因闲愁而伤心的眼泪,一滴滴落在了那宝筝的前面。
【作品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怀人怨别的传说超标。在刻画女主人公的行动和心态时,却很有很有艺术特色。上片写圆月夜倚栏盼望人归,突出期盼之急切,下片写痴情不改、满怀离恨的愁苦幽怨,上片写倚栏望月盼归,下片写整个春天都充满离恨别情。
起首两句主写倚阑,而写今夕倚阑,却从“昨夜曾倚”见出,同样一句词,内涵容量便增加一倍不止。——既然连夜皆倚阑而望,当还有多少个如“昨夜”者!“ 天如水” ,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与清凉,可是其意不在于写天,而在于以明净的天空引出皓洁的明月。歇拍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对月怀人。男子去后一直不回来,也没说准什么时候回来,她结想成痴,就相信了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说法—— 月圆人团圆,每遇月圆,就倚阑苦望。词中写女主人公倚阑看月,从希望到绝望,有其独到之处。“初将”是说“本将”,这一语汇,便已含有“后却不然”的意味。下面却跳过这层意思,径写“长望”,其中自有一而再、再而三以至多次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在不言之中。“初”字起,“长”字承转,两个要紧的字眼,括尽一时期以来望月情事,从中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痴情和怨意。
过片两句,从等待无望而终于悟知痴想成虚。“罗衣著破”,是时长日久;“前香在”,则以罗衣前香之犹存比喻往日欢情的温馨难忘,委婉表达对旧情的缱绻眷恋。“旧意谁教改?”问语怨意颇深。人情易变,不如前香之尚在;易散之香比人情还要持久,词中女主人公感到深深的痛苦。结拍二句,点出全词的“离恨”主旨,以“一春”写离恨的时间久长,以“懒调弦”、“两行闲泪”形容离恨的悲苦之深,将愁极无聊之感抒写到极致。春日本为芳思缠绵之时,然而日日为离恨所苦,自然无心调弦弹筝,然而又百无聊赖,于是不得不对着筝弦黯然神伤。这种内心的苦恨,被作者表现得维妙维肖。陈延焯谓“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确然不错。此词运笔有迥环往复之妙,读之使人心魂摇荡,低徊不已。
全词刻画人物心理细腻生动,词意哀婉,语言质朴,构思巧妙,感情真挚。
词牌简介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作品格律
⊙平⊙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叶仄) ⊙平⊙仄仄平平(换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叶平)
⊙平⊙仄平平仄(换仄韵) ⊙仄平平仄(叶仄) ⊙平⊙仄仄平平(再换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叶平)
1、本调五十六字,八句,前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2、第四句九字,以一气呵成为佳,语气可于二字、四字或六字处作逗,视具体情况而定。
3、例一为李煜名作。从作品的内容来说,李煜思念的故国无非是过去那种供他个人享乐的封建小朝廷,他的哀愁是亡国之君的哀愁,没有什么社会意义。问题是作者在这首词里表现的感情是真切的,运用的对比手法也很成功,特别是词的结句,把抽象的“愁”比作可以摸得着、看得见、滔滔滚滚、永远流不完的春江之水,既贴切,又形象,不愧为千古名句。例二的格局系从稼轩《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脱胎而来,用今昔对比手法来表现一生的经历。开头两句写少年时的浪漫生活,三四两句记壮年的流浪生活,以上写过去。后片“而今”两句转入现在,两鬓斑白,寄身僧庐,听着外面的雨声,已经无动无衷,言外之意,是自己因经受了亡国的创痛,感情变得麻木了,词中的“雨”,隐寓着国家的变故,温庭筠《更漏子》:“桐梧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结句反用其意,化个人离愁为亡国之痛,大大加深了题意。这是由作者在宋亡后不愿仕元的高尚人品决定的。
【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 —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相关阅读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2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