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出自唐代杜牧《阿房宫赋》文中: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名句译文:唉!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人的心。秦王喜欢豪华奢侈,人民也希望幸福美满。而为什么搜括财富时丝毫不遗漏,用的时候却像泥沙一样快速流失。
【名句故事】
锱或铢,都是古代用来计算重量的极小单位,“锱铢”合为一词,即用来比喻极微小者。“取之尽锱铢”即秦王搜括民间财富建造阿房宫时,连很零碎的金钱也搜括走,可见当时为了建造宫殿,对财富的需求之大。泥沙是不值钱的贱物,用手抓起一把泥沙,它很快会从我们的指缝中流出,所以,“用之如泥沙”意即为了建造宫殿,把这些钱像泥沙一般地花掉,可见其花用速度之快。
相传阿房宫是秦王为他所爱的民间女子阿房所建造的宫殿,尔后西楚霸王项羽推翻秦帝国时,听说自己的爱妾虞姬被擒,愤而迁怒,就放了一把火烧掉阿房宫,据说这一烧就花了整整三个月。一座可以花掉三个月时间才烧完的宫殿,范围之大,可以想见,当初建造时所费必定不赀,亦可窥见秦王的奢侈浮华。
但是,阿房宫究竟有多大?这在历史上其实是个疑点。离秦朝最近的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这比起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夸张地描述:“压覆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司马迁的说法显然更令人容易相信。杜牧的描述有可能是写作上的需要,也有可能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名句赏析】
除了作为财富方面的形容词,“锱铢”还有一种延伸用法。根据《明史·解缙传》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欣赏解缙的才华,有一天他提醒解缙要对国政知无不言,没想到隔天解缙就上奏一篇令人不禁捏把冷汗的长论。其中解缙说:“建不为君用之法,所谓取之尽锱铢;置朋奸倚法之条,所谓用之如泥沙。”解缙批评朱元璋用人不懂择贤、授官不分轻重,尤其是常常提出不应当为君王所用的法则,连很小的利益都不放过。
当我们批评别人“取之尽锱铢”,通常是说这个人连很小的利益也不放过,现代人也常用“锱铢必较”这句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对事务的斤斤计较。而对闹得沸沸扬扬的新台币六千余亿元的军事采购案,国防部召开记者会时便强调:“将以‘锱铢必较’的精神采购军事装备和武器。”这是用斤斤计较,来表示做事的小心翼翼。也有人将这句话注入环保意识:“人类的母亲——地球,她的每一滴血汗,都被人们挤榨了,挥霍着,真是‘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啊!”可见我们挥霍的岂止是物质、金钱,还有大自然的宝藏。
【名句原文】
阿房宫赋
唐代: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乎 一作:不知其;西东 一作:东西)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有不见者 一作:有不得见者)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创作背景】
赋为《诗经》所指的“六义”之一,是铺陈其事的书写方式。赋读起来很有诗韵的感觉,却又不是诗,文字用词简短清澈,又不像散文,可说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韵文。“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以《楚辞》滥觞,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形式,其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两汉时期的“汉赋”,辞藻华美,多为歌功颂德,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六朝时期的“骈赋”,充满作者个人的情感,例如曹植的《洛神赋》;唐朝则以赋取士,其“律赋”对偶工整、讲求音韵,至晚唐时期发展出“散赋”,延续到宋朝,著名的如本文《阿房宫赋》及苏轼的《赤壁赋》等。
杜牧是晚唐时期人士,其祖父乃是唐朝知名宰相杜佑。杜牧出身望族,由于耳濡目染,对于政治国事的关心自不在话下,他在《上知己文章》中解释:“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六)杜牧撰文的意图在于以秦帝国的兴亡史实,劝诫唐敬宗的骄奢荒淫。杜牧的部分文学作品多少带有史论、以史鉴君的特色,例如他在《乌江亭》一诗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帝制时代,官场社会中要写这样的内容,多少要具备相当的勇气。从《阿房宫赋》的起承转合中,我们便看到杜牧强烈的历史意识,行文不仅气势纵横,内容更毫不留情地指陈时弊。全文在互文、对偶、比喻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中,让秦朝与六国兴亡的历史教训,生动地在我们眼前流转。
文章标题: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翻译原文赏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