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出自唐代刘禹锡《陋室铭》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名句译文:绿色青苔的痕迹一直蔓延到台阶上,碧绿的草色也映入帘幔。在这里谈笑的只有鸿儒,来往交际的没有没知识的人。在这里可以弹弹素琴,阅读佛经;没有任何音乐的声音扰乱我的清静,也没有公事文书来劳烦我的身体。
【名句故事】
“鸿儒”一词出自汉朝王充的《论衡》:“能精思着文,联结篇章者为鸿儒。”鸿儒就是能够专精思考、著述文章,结合诗篇、文章的人。关于“素琴”则在《晋书》的《陶潜传》中有记载:“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徽是古代琴上面用来表示高低音的标识,弦则是琴弦。陶潜说他自己天生不解音律,所以收藏着一张没有弦和徽的琴。“丝竹”就是琴瑟、箫管等乐器,于古人的诗词文章中,通常被泛指为乐器声,例如如唐朝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刘禹锡在文中很自在地描述陋室的环境。绿色的青苔布满阶梯,掀开窗帘眼见到都是绿草如茵,这真是一个受大自然宠爱的环境,相对地衬托出刘禹锡生活中的雅兴。可以弹弹没有花纹色彩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任何乐器声来扰乱他耳朵的清静,也没有繁杂的公务文书让他疲累不堪。令人莞尔的是,刘禹锡虽然被贬为和州刺史,住在简朴的陋室,但却仍保有士大夫的性格,强调自己往来的人物都是一些饱读诗书、学问渊博的人。想当然尔,陋室的主人既然自比仙、龙,出入陋室的人物自然也非泛泛之辈。这转而衬托出作者认为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
陋室的生活让刘禹锡得以更加潜沉,最后终于被召回京城,担任主客郎中的官职,也是“王叔文党”中少数得以善终者。刘禹锡在第二次奉召回京的途中,与白居易在扬州会面,白居易作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写到:“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当然为刘禹锡的遭遇感到同情,虽然强说是命运压头,但最后一句“二十三年折太多”的原因,白居易也点出了是因为“合被才名折”(应该是被有文才的盛名所连累)。至此,我们也不难了解《陋室铭》中作者隐约的孤傲了。
【名句赏析】
这句名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讲的是一种身份的表征。古人说:“千金买宅,万金买邻。”以前我们搬家、选房子,总会提到“孟母三迁”的例子,而现在买卖房屋开始讲“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后二者虽然都是注重“择邻”,意义却大有不同。“孟母三迁”是强调教育功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一种社会形象的建立,选择与自己环境背景、社会地位相仿的邻居。这样的择邻观念,也体现了社会价值取向之所在。又例如广州有一个“广州博士俱乐部”,加入的条件是“持有国家认可的博士学位证书”,记者在报导这个俱乐部时,标题就直接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皆博士:‘门槛’最高的俱乐部。”
网络上还有一个甚大的论坛,里面就有一篇模仿《陋室铭》的创作,推销参加这个论坛的好处:“文不在长,有思则悟。诗不在工,有感则赋。南通人家,皆德馨。文思跃指尖,心弦系故土。谈笑有鸿儒,网来无白丁。可以闻乡音,诉衷情。无秽章之乱目,无世故之劳形。南通讨论版,西祠精华区。网友云:‘何不预定?’”这实在是有趣极了。
【名句原文】
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章标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翻译原文赏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