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出自宋代苏轼《留侯论》文中: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名句译文:古代所谓的豪杰,一定有过人的操守。凡在人情上所不能忍耐的,一个平常人受了这种侮辱,拔着剑跳起来,挺身出来打架,这不能算是勇敢。天下有大勇的人,突然遇到事故不会惊慌,无故加害他也不会生气。
【名句故事】
苏轼写作《留侯论》,时年24岁,正当意气风发之时,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立意翻新,要写出他心中的豪杰张良是个忍者。
历史人物中,要说忍还有一人,当之无愧,即苏武。有歌歌颂苏武,说是:“苏武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羁留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人人耳熟能详。在《汉书·李广建传》中,叙述苏建时,亦部分叙述到其子苏武。有段提到苏武为了不想投降于单于,举刀自尽,后康复后,单于又想用计胁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这样的苦刑要挟,还能数日不死,并在北海无人处放逐,还得“等公羊生小羊才能归”,当然就是永不准归了。但他就这样在北海雪地中19年,仍不变节,真是忍人所不能忍,就为爱国赤诚之心。
【名句赏析】
苏轼长江大河似的行文风格,尽管本文是年少之作(写于24岁),但这篇《留侯论》,立论新奇,名句俯拾皆是。
起首就气势如虹,苏轼要把匹夫之勇和大勇一针见血的区隔开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忍小忿而就大谋”,苏轼通篇说张良的过人之节就在“忍”,忍人所不能忍,才得成为汉初三杰之一,帮助刘邦立下大业。
中国历史上,一向不乏勇士豪杰,区别只在大勇与小勇。勇士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礼遇,在地图中藏匕首欲刺秦始皇。唐朝李翱《题燕太子丹传后》,认为荆轲尽管是壮士、烈士,然而“惜其智谋不足以知变识机”,所以功败垂成是意料中事。甚至在结尾中说:“轲不晓而当之,陋已。”荆轲不了解燕太子丹的心态,就承担这项行刺的责任,实在是见识鄙陋。荆轲之勇或许只是小勇,因此在李翱的心中,荆轲似乎是称不上豪杰吧!
倒是德国大文豪歌德,看待拿破仑完全把他视为不可多得的天才,在《歌德对话录》中如此形容拿破仑:“无论什么时候,他心里总是明朗澄澈果断,无论什么时候,凡他认为有利而有必要的事情,他总有立时实行的充分勇气。他的一生是从战斗到战斗、从胜利到胜利的半神的阔步。”最重要的是,拿破仑是历来最富生产力的人,也是他心中的军事天才。而且在战争时,拿破仑带去埃及的书中,赫然有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两人英雄惜英雄,公元1808年10月2日,拿破仑会见歌德,歌德因而写下《与拿破仑谈话》一文,可说是文豪和英雄对话的少数纪录。
【名句原文】
留侯论
宋代: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创作背景】
留侯,也就是张良。张良因辅佐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定天下,封为留侯,和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根据《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张良一生近乎传奇。其先五世相韩,皆为韩相。秦灭韩后,他便立志复仇,散尽家产求得勇士,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却误中副车,改名换姓逃亡至下邳,在圯上遇到一老者。老者故意把鞋掉落桥下,命令张良拾回为他穿上,张良最初不快,念其为老人,照办。老者认为张良“孺子可教”,令他五天后早上桥上相会。第一次,老者已在桥上等候张良,老者除责备张良,命他五天后再来。第二次,旧事重演;到第三次,张良前晚便在桥上等候老者。当老者到桥上见到张良时,甚喜,赠张良一书——《太公兵法》。并告诉张良:“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山下黄石即我矣。”13年后,张良经过济北,果真见榖城山下有一黄石,取来供俸祭祀。
世人对张良的论断,太半环绕圯上老人授书,但苏轼却认为“忍”才是张良建功立业的关键。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32317.html
下一篇:忿必争,争必败翻译原文赏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