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贤臣,远小人出自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文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名句译文:君王能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亲近小人,疏远贤臣,则是后汉落到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件事,没有一次不感到可惜,并对桓、灵二帝深感遗憾。

亲贤臣,远小人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故事】

刘禅小名“阿斗”,是一位才智平庸、无所作为的皇帝。由于刘备比谁都明白自己的儿子并非是一个经世治国之才,因此临终时对丞相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意思是,如果刘禅还值得辅佐,那就帮帮他吧,如果他真不是那个料,诸葛先生你就取而代之吧。

虽然刘备说的如此直接,但诸葛亮依然一如既往、像帮助刘备一样地帮助这个“扶不起的阿斗”。而年轻的阿斗虽无治国之才,但他即位之初,对诸葛亮还是非常信任和重用的,无论大小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决策。

但待诸葛亮死后,蜀国渐露疲态,在魏军入川后,刘禅竟投了降,然后被送至洛阳。当时司马昭为安抚人心,便封他为安乐公,并赐他豪宅,每个月还给他家用以及僮婢百人。刘禅为了感谢司马昭对他的“厚爱”,竟还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请出歌舞助兴。而当乐队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国的旧臣们莫不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的依旧嬉笑自若。

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如果等会儿司马昭再问您这话,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的话,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完只点点头后又继续喝酒。

而当酒至半酣时,司马昭果然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回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才会说的话?”而此时刘禅傻傻地说道:“你说的一点不错,是他教我说的啊!”听到刘禅的话后,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而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

面对着这样一位“乐不思蜀”的“扶不起的阿斗”,恐怕诸葛亮在天之灵也只能摇头叹息了。

亲贤臣,远小人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赏析】

诸葛亮的《出师表》(原文无此标题,篇名是后人加的)由于尽显他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不仅成为散文史上的名篇,更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中便热情颂扬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更感慨道:“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虏后,更在《怀孔明》一诗中写道:“斜谷事不济,将星陨营中。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就以上数例,已足以看出《出师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他的聪明机智令世人佩服不已,更令人景仰的是他忠贞不贰的报国之心。

而现在,在四川成都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上仍留有一副对联: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繁,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

它的上联便是从“亲贤臣,远小人”这句名句而来的。直至今日,所谓的君臣、忠奸已不像古代那样分明,因此人们多将“贤臣”拿来比喻那些善良耿直、无私无畏的人;而将“小人”拿来比喻那些心怀叵测、口蜜腹剑的人,并以此来警惕自己千万不要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亲贤臣,远小人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原文】

前出师表

三国: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亲贤臣,远小人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创作背景】

《出师表》是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准备率军北上征伐曹魏时,因感觉到刘禅的昏愚,国内颇有内顾之忧,所以特地上奏以示劝谏,希望刘禅能够记取“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的教训,而学会“亲贤臣,远小人”,如此才能使蜀国兴隆,汉室复兴。

当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时,他的战略目标始终是联吴抗曹。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后,他原来规划了两条进军路线:一条是“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另一条是“率益州之军出于秦川”。这个由两边夹击的“钳形攻势”的构想本来是可行的,但后来吴国在猽亭战役中夺走了荆州,益州郡的豪强和南方夷族统治者又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国已牢牢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角,处于不利地位。

这时,诸葛亮虽有好计,却失明主,在刘备死后,他实在看不惯刘禅的昏庸无能,只得上表规劝刘禅要执法公允公正、用人唯贤,并推荐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将吏。而在文章的最后,诸葛亮表示,自己受刘备“三顾之恩”、“托孤之重”,所以一定会为“复兴汉室”竭忠尽智、至死不渝。表文言辞恳切,读后催人泪下。因此古代有“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不忠”之说,本文感人之深,可以想见。

文章标题:亲贤臣,远小人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32323.html

上一篇:古之君子,未尝不以身化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下一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翻译原文赏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