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出自宋代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文中: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名句译文: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忧郁和愤慨的情绪,还产生了怨恨和讽刺的念头,并倾诉着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和寡妇的哀叹,从而可以写出人们都难以说出的情感。诗人愈穷迫,诗就会写得愈好。这样看来,并不是说诗能使人穷困,实在是穷困的诗人才能写出好诗。
【名句故事】
“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这是欧阳修所写的许多名句之一,其中的“穷而后工”四字也为后人所肯定、推崇。在封建社会里,“怀才不遇”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梅尧臣在“怀才不遇”时,作诗寄情于山水,过着隐居生活。欧阳修一方面是悼念故人,一方面也点出当时封建士人的大多数心声,即使是在文明进步的现代社会读起来,仍会有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成就。如吴楚材说的:“穷而后工四字是欧公独创之言,实为千古不易之论。通篇写来,低昂顿折,一往情深。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一段尤突兀争奇。”文学为苦闷的象征,欧阳修这句千古流传的感叹,说尽多少文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们在山穷水尽时激发出来的灵气。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穷而后工”的例子不胜枚举。唐朝“诗仙”李白个性浪荡不羁,作品豪气干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亦是个落魄诗人。李白曾于唐玄宗时任官,安禄山之乱后,他担任永王李璽的幕僚,看出永王意图趁乱拥兵割据的意图,但未能及时劝阻,而受牵累下狱;要不是郭子仪挺身相救,李白恐怕会以叛乱罪留名历史。李白从“死斩”改为“长流夜郎”,一路流放至边陲,晚景凄凉,然而李白却仍写出历经动乱后沉淀心情的诗作。时代遽变、人生遭遇带给李白不满与挫折,却也激发出其才气与力量,“穷而后工”确实是李白一生的写照,也是天才艺术家的宿命。而李白去世时,不仅自身穷困潦倒,其后人也脆弱无助,真可印证了诗人杜甫在李白被放逐夜郎时所写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名句赏析】
“诗穷而后工”,意指诗人并非总是贫困,而多半是要经历过贫困、潦倒、愁思后,才能理解一般人刻苦的生活与心境,写出来的诗文更能深入人心。一篇文章中写道:“古诗读多了,就发现自己有这么一种倾向:喜欢那些充满人生失意情绪的诗篇,如渲染、伤感、悲痛、无奈等。本来作为艺术家,‘穷而后工’,困苦未必是坏事。越是挫折重重,逆境处处,越能激发艺术之光。”这句话点出了“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的精髓,因为越困苦的环境才能让诗人或文人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在一篇述及艺术家徐悲鸿的文章里,则说:“……更深一层地了解了先生过去的苦难经历和他的坚强性格。……我深深地领会到‘穷而后工’、‘知耻必勇’的深刻意涵,进而对先生更加崇敬。”如徐悲鸿那样的艺术大家,也是经历多少千辛万苦、挫折血泪,才有今日的成就。
但欧阳修的观点倒不一定为所有人赞同。林语堂于《人生的盛宴》一文中说:“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则诗亦不必待穷而后工也。”他认为并非诗人一定要自己经历贫困愁苦才写得出好作品,若能与他人之困苦感同身受,也是能写出好诗好文。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文人要描写强盗娼妓,难道一定要去当强盗娼妓才写得出么?
甚至亦有人古文新解,认为“穷而后工”的“穷”,在欧阳修的观点来说是“困窘”、“困苦”,然而就今日的文人及艺术家来说,此“穷”却有“穷尽一切能力”的意义,用尽全力去做、去争取,才能做出美好的作品。此说虽非本义,但也深刻可居。
【名句原文】
梅圣俞诗集序
宋代: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创作背景】
梅圣俞(公元1002—1060年),名尧臣,宣城(今安徽宣城)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五年,卒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年59岁。他是北宋时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自己的创作反对宋初盛行的西昆体台阁诗,并和欧阳修一见如故,还配合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进行倡导。他早年不得志,困于州县达十余年之久,直到嘉祐元年,经过欧阳修等人的推荐,才被朝廷用为国子监直讲,后迁尚书都官员外郎。当时他的诗名满东京,许多达官显贵都很喜欢他的诗,每个人都以自己能得到他的一篇文或一首诗引以为荣,可见他对当时的宋诗影响很大。他去世后,欧阳修曾哭之以诗、祭之以文,铭其墓,抚恤其后代,他的诗因此而更流行于当世。
欧阳修于梅圣俞死后,代为整理其诗集,并写了这篇序文。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欧阳修极力称赞了梅圣俞的写诗才能,又感念他的怀才不遇,对他终生的潦倒失意惋惜不已。而且他还在这篇序里提出了“穷而后工”的文学见解,说明了生活和创作的关系。因为只有生活潦倒、穷困的文人,才能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的痛苦和愿望,因而能写出最贴近人民心声的优秀文学作品。
欧阳修在文学上的造诣可说几近是个“全才”,诗、词、文都会,又是推动古文运动的大家。后人罗大经曾说他的文字是:“韩柳犹用奇字重字。欧阳修唯用平常轻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