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出自唐代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文中: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

名句译文:杨朱的主张是,不肯拔自己的一根汗毛而使天下人都有利。而这个人以为有家庭就需要劳心,因此不肯费心去养育妻子儿女,那么这个人还肯劳心去替别人着想吗?

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故事】

王承福显然是一个相当自足的人,选择水泥工匠这个职业,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可以胜任这个工作,更何况从工作经验中,他还发现“富贵难保”的道理。韩愈听完王承福的描述之后,反应是“吾有讥焉”,对于这样的人生态度有很大的质疑,并且认为王承福行的是“杨朱之道”。

“杨朱之道”简单说来就是“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要“利天下”就必须劳心,要花心思去为别人着想。事实上,韩愈在《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中便自许为一个忧心天下的人,所以希望求得一官半职为天下百姓服务,而韩愈也是一个对家庭负责,对亲戚也给予许多帮助的人。所以他对于王承福“独善其身”的处世态度,相当不以为然。

王承福自认没有多余的本事去成就一个家庭、养育妻儿,因此选择单身的生活,以免超出自己所能负荷的范围后,还得劳心思去想办法。对于王承福自认为能力小的人,选择一个自足的方式,这样的智能韩愈称赞他是一个独善的贤者;不过,依照韩愈忧天下的标准,又批评王承福是杨朱之徒,一个“贵己者”。这个评语显然有提升的目的,希望个人在照顾自己之余,也能善尽社会责任。

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赏析】

“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乃出自《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朱主张“为我”,即使拔身上的一根毛就对天下有利,他也不肯做。这也是有名的成语“一毛不拔”的典故。杨朱被孟子视为“无君也”,在儒家的道德标准中,是不合格的。不过,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主张,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

杨朱以为:“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杨朱篇》)意思是说,损失身上的一根毛来利益天下,这个事情不要做;人家把天下的利益都给你,这也不可以拿。人人都不会损失身上的毛发,人人都不需去利益天下,天下就可以井然有序了。杨朱的理论是人人如果自制安分,天下自然安定。这种主张看来也有道理,韩愈为什么要反对呢?需知,一种思想起先也许是很好,但推衍下去,就会不断扩张、变质,假如人人都只为自己,谁来生养儿女呢?人人不生养儿女,人类如何绵延呢?人类不能绵延,文化道术不就灭绝了吗!所以韩愈会对王承福“独善其身”的处世态度,相当不以为然,也有他更深一层的道理。

《台湾文献丛刊》记载了一则《马关条约》签订前的议和过程。李鸿章说:“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当时日本要求巨额的赔款之外,还要求割地,李鸿章极力护卫国家的权益,他口中“一毛不拔”的意思是,日本方面对于赔款的金额、割地的大小,意即议和的条件,总不能连退一步都不愿退一步吧;结果日方的伊藤博文还是强硬地拒绝:“两件皆不能稍减;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不能少改。”这与后人常用“一毛不拔”来讽刺一个人非常的吝啬与自私,是比较不一样的用法。

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原文】

圬者王承福传

唐代: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叁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衣食,馀叁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市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傀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叁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宝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石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创作背景】

“传”是一种文体,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有所谓的“别传”,是指本传以外,另再举些遗闻逸事以补充本传的传记文;有所谓的“评传”,即对古今人物的生平、作品、成就等加以评论的传记;还有“合传”,将数人的事迹列于一传,例如《史记》中的《刺客列传》。而韩愈的这个“传”,应该算是“小传”,所谓“小传”就是由私人撰写,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著作。

如果就文学发展史来说,传奇小说自唐代宗起兴盛了一百年,时值古文运动之际。古文所推崇的即是先秦时代朴实的散文体,讲求文以载道的功用,不求怪力乱神之语,而唐代的传奇作品也特别丰富。《圬者王承福传》并没有被列为传奇之列,却是一篇近似小说的传记杂文。由于文以载道之故,韩愈也在《圬者王承福传》中寓意他所要表达的世教,当然,也隐含他因仕途不遂所产生的社会批判。

《圬者王承福传》的主角王承福是一位“圬者”,就是现代人说的水泥工匠。王承福的祖先世代原本都是京兆长安县的农夫。天宝之乱时,王承福也被征召当兵,13年中立下不少功劳;后来回到家乡时,田地早就没了,因此当起了水泥工匠,一个人的日子也这样过了30多年。

文章标题: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32374.html

上一篇: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下一篇: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翻译原文赏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