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出自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作品原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
李贺之诗犹如画了烟熏浓妆的女子,在狂傲不羁的表面下隐藏着一颗凄冷孤独的灵魂。
素有“诗鬼”之称的李贺,背负着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贫寒的家境成了他童年生活里挥之不去的阴影,异于常人的敏感让李贺从小便对人间之事有着超凡脱俗的体悟。聪颖的才思让李贺未及弱冠便誉满京华,不料多舛命途处处刁难,让李贺的一生受尽波折。
诗如其人,他的诗歌特色亦往往以诡谲空灵见长,出身下层的经历又让他对于人间疾苦有着透之发肤的深刻体会,对世间百态往往能够有独到精微的见解。在这首《雁门太守行》中亦是如此。
天边乌云翻滚,不断积聚的浓云越来越低,恍如大海中的惊涛骇浪澎湃着万丈豪情;地下万军横卧,一排排地翻涌着兵戈之浪,战争的气息越来越浓烈,整座城池都要被震耳欲聋的擂鼓声摧倒了似的,紧张的战争局势一触即发。
忽而,风云变幻,一缕阳光划破了黑暗,从乌云相间的缝隙里斜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金灿灿的阳光温柔地在盔甲上盘旋缠绕,片片金鳞若隐若现,夺人眼目。此刻的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大军势如破竹般冲溃了敌军阵营,最后的胜利近在眼前。
围城与突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然而对于满溢着壮志豪情的将士们来说还远远不够,快马加鞭不舍追敌的脚步。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最后全化在浅浅的一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待到尘埃落定,如泣如诉的号角声响彻在漫天秋色之中,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秋日的夕阳,晚霞映照着一片狼藉的战场,大块大块如胭脂般鲜艳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一片赤紫,这黯然凝重的氛围让人忍不住联想到刚刚结束的这场交锋。
敌军前逃,追兵紧随。直到兵临易水,无路可走,历史上大将韩信的背水之战又将重演,便可想象当时的情势何等危急!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战鼓似乎也因为霜意厚重而不肯鸣响,一旦鼓声响起,便意味着无数的生命将在这残酷的血雨腥风下化为亡灵。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这场血战之后等待自己的可能是马革裹尸的悲剧,然而战场上的将士依然不舍报效朝廷的决心。宁死不负君主重贤之意,一位位昂然挺立视死如归的将士形象便跃然纸上。
从“黑云”到“金鳞”到“秋色”再到“胭脂”,斑斓的色彩跨越了各种谱系,交织出复杂而深邃的情感。在李贺绮丽峭奇的描写中,他如同一个高明的画家,用颜色来勾勒事件,用颜色来打动人心,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构成了诗意的张力,有效地显示了意义的多层次性。
创作《雁门太守行》一诗的时候,年仅十七岁的李贺怀揣着投笔从戎的梦想意气风发。一个又一个爱国将领的英雄事迹传入耳畔,少年充满了热烈的礼赞和无比的钦佩。榜样的力量让他深深沉醉在有朝一日可以驰骋疆场挥斥方遒的梦想里,可是现实的不得志又给予重重一击。虽然当时正处于热血喷涌的青春年华,但是李贺对于战争的认识并没有局限在洋溢着乐观主义情调的盲目崇拜上,他也深深地感受到战争背后的残酷无情,这样多层次的体会对于一个初谙世事的少年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旌旗招展,擂鼓震天,日光下的片片金鳞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全军将士的生死荣辱与一场战争紧紧相连,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身影又孕育着少年追慕先辈建功立业的梦想,这样一场战争的意义似乎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出处赏析-李贺《雁门太守行》日光下的片片金鳞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3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