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自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品原文】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赏析】
在秦淮河之南的金陵城内,朱雀桥原是东晋时期建在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经过岁月的洗礼,朱雀桥的踪迹难再寻觅,只是这首《乌衣巷》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一代代人的口中诵唱。
随着传说的脚步回溯往昔,曾经的乌衣巷是三国时期吴国驻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驻于此地的禁军都身穿黑色军服,乌衣巷之名由此而来。朝代更迭,风云辗转,及至东晋时期,王导与谢安两大家族在此地定居,一时间车水马龙,往来宾客熙熙攘攘,绫罗绸缎与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微醺酒气中弥漫着金陵春色,冠盖簪缨,皆为六朝巨室。于是这些在乌衣巷生活的王谢两大家族,其子弟多被人们称为“乌衣郎”。
岁月荏苒,当刘禹锡再次踏上这乌衣巷,东晋旧时的繁荣场景早已被时光无情地碾轧磨碎。夕阳的余晖静若处子,柔柔地沿着巷口徘徊;微醺的日光泛着被时光发酵的晕黄,与巷口处的断壁残垣形成了不谋而合的呼应。朱雀桥边杂草丛生,偶然在其中若隐若现的几朵野花算作凄凉之中的些许慰藉。曾经精雕细琢的生活场景已经被粗糙残酷的现实改写,及至唐朝时候,那些商贾巨户纷纷衰落得不知出向何处。
细细思忖,朱雀桥是横跨在南京秦淮河上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地,而穿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与朱雀桥相邻,在历史渊源上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曾经共同见证着旧时名门望族们如何聚居于此,当年六朝如何周折更迭。这朱雀桥与乌衣巷偶对天成,冥冥之中成了往昔繁荣之景的象征,可是如今,再形容起这些曾经的盛地,却只能附着上“野草花”、“夕阳斜”这般的字眼,春景之中见秋色,无一字直写悲意,却是满目的寂寥暮景无限凄凉。
经过这一系列环境的渲染烘托,自然到了要将感情进一步升华的契机。最为别致的是,作者并没有归于庸常采取过于浅露的写法,若是仅仅像别人那般写出“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这样的诗句,《乌衣巷》一诗是不可能名垂千古的。诗人转笔采用了独特的细微视角切入,出人意料地将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的飞燕踪影,让人随着燕子飞行方向的变异,越发感受到这种盛衰更易背后的无名忧伤。用这侧面的描写,表达出灵动的审美体验和别致的感受视角。顺口而下,语言浅显易懂,却深藏着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之读起来让人余味无穷。
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荣枯兴衰之事本就非人本身所能控制,旧时风景依旧,而现实却已经变得残缺不全:七零八乱。在这种人与事的无穷变迁中,每一个人似乎不过是巨大车轮上的一个零件而已,顺着时代的滚滚车轮辉煌而后湮没,就算再如何顺着无情的命运之水挣扎溯游,却也改写不了最终的结局。
于是从这首《乌衣巷》的变迁中,在悲戚之外忽而品出些深沉的味道来……
文章标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处赏析-刘禹锡《乌衣巷》繁华不再的乌衣巷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3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