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品原文】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春意阑珊,一场暮雨洗涤尽最后一抹春色,带走了春日里花的娇羞和叶的嫩绿。蓬勃的夏日渐渐丰腴起来,一点点吞噬掉最后的暮春时光,绿意变浓,阳光变烈,日子似乎一步跨过了清明节,变得热闹起来。
在这仲春与暮春之交的时光中,清明节成了人们踏青赏春的最美契机。清明,最早并非庆祝的节日,只不过是一种节气的名称而已,其后演变成纪念先辈的节日,相传与寒食节有关。这样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也被寄予了具有古典意义的文化内涵韵味。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将自己的亲子奚齐托上继任宝座,残忍地暗下毒手,将另两子赶尽杀绝。重耳为了躲避迫害,开始了漫漫流亡之路。就在流亡期间,饱受各种屈辱艰辛的重耳目睹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身边的人经历了一场场危机的涤荡越来越少,最终留下只有少数忠心耿耿的大臣,介子推便是其中之一。当饥饿如同猛兽一般蚕食着他的生命,忠臣介子推为了救重耳,竟然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肉来给送给重耳渡过难关。然而后来封功加爵之时介子推之名却被重耳遗忘脑后,亟待想起,传来的已是介子推与老母命丧绵山的消息。斯人已逝,唯有血书相留,那一句“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永远地载入了史册。为了纪念这位忠臣,这一日便被定为寒食之日,寓意整日禁忌开火以缅怀逝者,于是清明之意由此而来。
而在众多的书写清明的诗作中,杜牧的这首《清明》传诵最是广泛。每逢清明时节,如约而至的绵绵春雨如同垂下的幕帘萦绕眼前。这雨来得急,来得畅快,不似“天街小雨润如酥”那般的细腻温婉,也不似“白雨跳珠乱入船”这般暴躁激烈,这清明的“雨纷纷”之景象是应着这时节的寓意而生似的,在春的盎然生机中,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哀伤与肃穆,传达着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美丽凄婉之境。
雨犹如此,更何况是路上的行者。细雨纷飞,春衫尽湿,平添的难言愁绪在“欲断魂”三字中层层晕染开来。佳节孤行,本是心绪难宁,而在这纷纷洒洒的雨丝风片中又心事满腹,难免让人感到加倍的凄迷纷乱。豁然之间,“纷纷”二字在形容春雨之余似乎有多了一层含义,愁绪的千丝万缕不正如这细雨一般纷纷洒洒难以理顺吗?
此情此景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柔软琴弦,在这清明春雨中,行人忍不住止住了脚步,想要寻得一处酒家暂时落脚。三两杯热酒下肚,解一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既是躲避前路的纷纷细雨,又似梳理内心的绵绵愁绪。问路的过程已然被诗人隐去了,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足以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牧童指尖方向的那个杏花村落,似乎近在眼前又似乎远不可见,不言而喻,在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落里,有一家小小的酒店正在风雨中静候着行客的到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后来的故事在短短的二十八字之外上演开来。
《江南通志》曾载,这首诗是作于杜牧时任池州刺史之时,路遇有名的杏花村暂驻饮酒,清明的纷纷细雨勾起了诗人的无边愁绪,于是这首《清明》便有了历史与人文的双重关怀。
这首《清明》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在简洁浅白的话语中却留有无尽的韵味。这亦正是杜牧的高超之处,用最简洁的话语传达最丰富的感情,这深邃的凝望是生活与诗意的化身。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出处赏析-杜牧《清明》红杏盛开的惊艳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34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