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出自唐代刘长卿的《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作品原文】
谪仙怨
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自然一直担当着独特的角色,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是超越人的意志之上的存在,而人的情志又往往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表现。在叶朗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大发展》一书中提道:“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性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审美的文化。因此不研究中国美学,就很难把握中国文化的特征,特别是很难把握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就不可能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不研究中国美学,就很难真正把握中国艺术(含中国文学)的特点和精神,很难对中国艺术作出理论的阐释。”
借着创造的幻想,抒发心灵美感以表现人生境界,便是诗歌。在这首《谪仙怨》中体现的恰是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气质。
柔媚阳光照耀下的江水排遣开一丝丝波纹,落日低垂,染红了半边夜幕。踏着低挂在天边的斜阳,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排遣不尽离愁别绪。飞鸟向天地极远处奔去,人随着流水向四面八方散开。诗人站在岸边久久凝望着渐渐模糊的舟影,目随归舟,渐望渐远,平野吸入眼底。希冀将白云散落给万里千里外的友人,但愿明月载着诗人的浓浓思念带到友人身边。忽想起汉代贾谊被贬谪到长沙的典故,内心之苦难以言状,郁结于心头的怅恨,既是为友人的惨痛遭遇,也是为自己的不平身世,基于这共同的积郁,谪中的别恨越发深沉,恍如滔滔江水边茂盛的野草一般杂乱无章。《楚辞·招隐士》中曾谓:“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绵绵春草携着思念直至今日,想念远谪在外的友人,望着蔓延的春草,更令人黯然销魂。
思情绵长悠远,云月皎然至纯。江水汤汤似也有情,月光皎洁不失情意,原本是抒发对被贬谪远行友人的思念之情,站在日暮夕阳边的江水旁,万千思绪与眼前之景浑然一体,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都被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景物无限拓展开来。无限意境揭示了中国美学中意与境、情与景、我与物融合为一的精髓。“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越发显示出哲学与意境的衔接。
论及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历来解此诗者,都认为这是刘长卿回忆起当日为即将贬谪的好友梁耿所创作,然而后来又有人认为,将此诗中的对象规定为梁耿,乃是解读的谬误,生平本身无考的梁耿未曾见到有受贬的记载,诗歌运用了一个独特的旁观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切,而实际上真正解舟而行的被贬之人,恰恰是刘长卿本人。诗人不过是以他人的视角来揣度自己被贬之事罢了。至于所指的对象究竟为何,似乎难以考据,可是这不变的“贬谪远行”主题却在刘长卿的笔下又打开了一番别开生面的境界。
诗歌是一种“生命的律动”,一首《谪仙怨》激发了内心深邃而丰富的生命精神,人类的内在精神得以进行交流,借自然净化心灵,人的灵魂与自然万物抵达了近距离的观照。
文章标题: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出处赏析-刘长卿《谪仙怨》孤舟无所依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3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