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赏析】

李白一生对历史人物倾倒的有两位。一位是战国时的鲁仲连,李白在诗中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另一位便是汉代开国功臣留侯张良。据史书记载,鲁仲连在却秦之后,“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张良在助刘邦夺取天下,并且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之后,即从赤松子游。鲁仲连与张子房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也是李白的宏愿夙志。所以,他说:“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古风》其十)“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为“兴汉三杰”,是刘邦的智囊。李白经过下邳(今江苏邳县)圯桥时写下这首仰慕的诗,一是缅怀前贤,“唯见碧流水”,“怀古钦英风”;二是为他辩诬,“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诗分两段,前段八句概述张良早年事迹,只取其一点,即博浪沙刺秦。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称张良的形貌柔弱若女子,竟然在年轻时便有“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的惊天壮举,可惜误中副车,秦皇为之寒栗,下令“大索天下”。而张良一击不中,便“更姓名潜匿下邳”,全身而退。这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与智慧!一个人一生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便足以名垂青史,流芳千古。而对于张良来说,这仅仅是“虎啸”的一个前奏,而除秦灭项、定汉安刘、功成身退,才是张良一生的辉煌乐章,也是李白心目中大智大勇者所为。张良曾在下邳隐匿过,李白便借圯桥这个历史承载物,为张良辩诬,洗去蒙蔽的积尘,恢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辩诬也有两点:其一,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认为博浪沙刺秦是“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贤达如苏轼写《留侯论》也持这一看法,认为张良是冲动蛮干,差点丢掉小命。苏轼是强词夺理,为文章的立论找论据,说什么“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其势未可乘”。其实,当秦皇暴虐天下,百姓箝口之时,已遍地积薪,忍耐到了爆炸的临界点,正需要张良那种雷霆一击,出不意之谋,横正义之剑,杀独夫之威,伸积怨之气,副四海之望,慰后世之心。正是这使“天地皆震动”的一击,不啻敲响秦二世趋亡的丧钟,成为陈胜吴广的先驱。这次狙击的策划准备,人选、兵器、时间、地点等都拿捏得很准,可惜功亏一篑,误中副车;如果恰中正车,又将会如何?如此大智大勇,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有人竟以匹夫之勇鄙视之,这是李白首先要为张良辩诬的。其二,关于黄石公的传说。张良素怀报韩之志、灭秦之心,从立志之日起,就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岂仅是“破产不为家”?从他散家财、求力士、铸铁椎、获情报、选地点一系列准备,可见其深谋远虑,才略过人。“潜匿游下邳”也应是计划中的周到安排。而一击不成,另谋他途,参加刘邦起义军,讨伐暴秦,算无遗策,更是顺理成章的事。以张良的盖世之才与博浪沙惊天之举,已足以为王者师,何必再杜撰一个圯上老人用训育蒙童的方法(捡履、早起)折辱他,考验他,造就他?殊不知为老人捡履,虽三次折辱,“油然而不怪者”,乃张良本来就有的素质,并非老人怪异教育的结果。至于“授以太公兵法”,更是鬼画符,全信不得。在李白看来,这并不是他心目中的张良。圯桥捡履是李白所不屑的,张良也不可能这么做,即使做了也不一定能成为帝王师。这是他辩诬的又一个原因。

咏史诗当然是以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为主体,诗作者只是客体;而对于读者来说,作者也是咏史诗的主体之一,他的观点与视角,很大程度上影响读者对历史的解读。如果说本诗前段八句的主体是张良,后段六句的主体则是李白。李白在圯桥上凭吊往事,既发怀古之幽思,又抒世无英雄的感慨,他的胸中块垒,他的长歌叹息,成为圯桥又一风景,张良反而成为陪衬。“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这两句是全诗关键,以流水对写流水(时间),以否定句写否定(辩诬)。“曾”,尝,曾经,过去。“曾无”,即从来就没有。所以,诗题才作“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而非怀黄石公。而论者却认为:“当代未尝没有如张良一般的具有英风的人,只是没有像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拔,授以太公兵法,造就‘为王者师’的人才罢了。”这岂不是把怀念的主人公调包了?文不对题,简直匪夷所思!结句“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此处的“此人”,显然是指张良,与黄石公无关。斯人已去,奈天下苍生何?盖有非常之人,方有非常之事,还要有非常之机缘。李白虽以张良自况,可惜未遇张良的机缘,他从入京供奉翰林开始,便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济苍生,安社稷,可惜事与愿违,这就是他在圯桥上叹息与长歌的原因。

(方牧)

文章标题: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009.html

上一篇: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下一篇: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古诗译文赏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