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李白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赏析】

终南山是秦岭别名,西起甘肃天水,绵延千里,主峰在长安南,高2600余米,紫阁峰亦主峰之一。终南山又名太乙山,是道教名山。王维《终南山》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可见其显赫地理位置与雄伟壮观景象。

李白这首诗写于在长安供奉翰林期间。诗共十句,前六句“望终南山”,后四句“寄紫阁隐者”,终南山与紫阁隐者互为宾主。或说“秀色难为名”是隐,“苍翠日在眼”是逸。山与人同属隐逸者流。

要读懂这首诗的关键,还得到诗外去寻找。据《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做官,就隐居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以冀征召,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后果被召入仕。司马承祯也尝被召,欲归山,藏用指终南山说:“此中大有佳处。”承祯说:“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这就是成语“终南捷径”之出典。唐代实行科举,考试比较腐败,但还有征辟一途,即朝廷可征召布衣出仕。李白不屑科举考试,天宝元年(742),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唐玄宗特旨任命他为供奉翰林。他当时有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到了长安,一方面是“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在物质上得到极大满足;另一方面又与道士隐者交往,寻求精神的寄托。虽说“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饮中八仙歌》),却是个御用文人角色,并未能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夙志。又有一些馅媚之徒在背后搬弄是非,飞短流长。所以,他心情十分郁闷,写下这首重重矛盾中寻求解脱的诗。

开头两句“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引领”是遥望,是企盼。在李白眼中,终南山是有灵性的,就像是个红颜知己,或者说简直是他自个儿的化身,秀色天成,苍翠欲滴,飞仙游戏,舒卷自如,淡妆浓抹,顾盼生辉。“日在眼”不就是“相看两不厌”吗?王维笔下的终南山以写实为主,形神兼备;李白心中的终南山则以虚拟为主,出神入化,两者的个性风格与艺术特色可见一斑。王维在终南山有辋川别墅,他是真心归隐,超然物外;而李白则是心向往之,借终南山的秀色喻洁身自好,以表示对权贵的鄙夷与蔑视,一洗胸中腌臜气。“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这是最具个性的李白式自画像,潇洒、超脱、傲岸、自由,人与山合二而一了。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从终南山过渡到紫阁隐者,也是山与人的角色转换。“之”指终南山,“托兴”既是李白对终南山的感兴,也是终南山与李白的兴会。李白的诗虽然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终究是传统一脉,重视风雅比兴,关切国运民瘼。他相信“乘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大隐金门是谪仙”(《玉壶吟》)。所以,当安史乱起,他便从庐山下来,参加永王璘的部队,“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二);从夜郎放还后,又写了一首题作《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的诗,可见他从未有过真正归隐的打算。结句“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是指功成身退之后找一处栖居地,并非当时就想遁迹山林。《后汉书》:“昔人之隐,遭时则放声灭迹,巢栖茹薇。”“遭时”,即到了一定时机、一定遭际才会这样做,在李白当时不过说说而已。

围城现象生活中屡见不鲜,也是人性的矛盾。李白写这首诗也意欲从长安突围,不久,即使他不想突围,别人也把他赶出来了。可见“成也南山,败也南山”,终南是捷径,也可能是滑铁卢。

如果把诗题改作《望终南山》,截取中间“秀色”两联,足可与祖咏的《终南望馀雪》相媲美:“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都是好诗中的好诗,精品中之精品,绝句中的绝句。

(方牧)

文章标题: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011.html

上一篇: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下一篇:春日醉起言志-古诗译文赏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