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赏析】
李白天宝元年奉诏入京,供奉翰林。由于他疾恶如仇,性情孤傲,不肯与李林甫、高力士等权奸合作,很快便受到排斥打击。他感到官场的黑暗污浊,上层统治者内部的腐朽衰败,内心感到十分苦闷,因此他常常以酒浇愁,沉饮市井。杜甫曾有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这首诗就是他醉歌中的一首。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道家和佛家,都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梦,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只有育化万物又为万物归宿的“道”及普度众生的“佛法”,才是真实的,永恒的,人生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故李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要在醉中来忘却这如梦的人生。既然人生如梦,何必还要让“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呢?所以还不如终日一醉,在门前颓然而卧。诗人通过醉酒表达了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在醉意朦胧中,用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充分享受人生乐趣。
由于酒精的功效,他激动愤怒的心情平静下来了,当他从醉梦中一觉醒来的时候,他便觉得烦嚣的尘世已变得分外安谧宁静:“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他看见了庭前花丛中,有一只小鸟在鸣叫,原来春天已经到了。原来世界中也有这样鸟语花香,宁馨明媚,充满大好春光的幽美境地!这种幽美之境与其说是大自然的赐予,毋宁说是诗人心境的表现。为什么醉前他竟百视而不一见,而如今在醉后醒来才突然发现了呢?视而不见,是因为现实没有在诗人的主观审美意识上发生作用,只有主观的审美意识自觉与现实中的自然美相遇的时候,才会碰撞、结合,产生共振,发生作用。才会一见心明。正因为李白的心境在沉醉后平静了下来,他才会在安谧宁静的春光里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幽美之境。这种审美发现,犹如哲学上的顿悟,使人突然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哲理境界,那是超凡脱俗的另一个世界,一切人间的忧虑和烦恼,都被过滤掉了,都不复存在了。在这里宠辱皆忘,只有审美的观照、心灵的宁静。这也许就是道家所追求的“坐忘”“心斋”和佛禅所追求的“入禅”的心灵境界吧?
对于这种醉后悟道境界的突然到来,李白当然非常高兴,他感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种心境了,因此感叹再三。他很想让这种心境多持续些时候,很怕自己过早地酒醒,仍然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来,被种种忧心的事所折磨,所以,他还得再喝上几杯。“对酒还自倾”,直喝到月上中天。他对酒狂歌,逍遥自得,久久地陶醉在无忧无虑的感情世界里。
这首诗是“拟陶之作”,深受陶渊明《饮酒》诗的影响,但又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风格,写得“流丽酣畅”,不太似陶渊明。李白不像陶渊明那样沉静、淡泊,只在沉醉的时刻,有些陶渊明的影子,等他一旦完全醒来,那就是一个“飞扬跋扈为谁完全属于自己的李白了。雄”(杜甫《赠李白》)的李白,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李白了。
(葛景春)
文章标题:春日醉起言志-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012.html
下一篇:丁都护歌-古诗译文赏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