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②。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③。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④。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⑤。
注释
①金陵:今南京。
②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凰山。相传刘宋元嘉间有异鸟集于山,被看作凤凰,遂筑此台。
③吴宫:指三国吴所修太初、昭明二宫。晋代衣冠:晋代,指东晋,南渡后建都于金陵,豪门权贵聚集于此。衣冠,指当时的名门贵族。
④三山:在今江宁县西南,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白鹭洲: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⑤浮云能蔽日:喻奸臣当道,障蔽贤良。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游,如今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汩汩自向东流。野花杂草埋幽径,那原是吴国旧宫。晋代多少名门望族,今已成荒冢古丘。三山悠远,如落青天外,江水中分,绕过白鹭洲。总有奸臣来当道,犹如浮云遮向日。长安悠远我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赏析1】
这是李白为数不多的七律诗中的一首,诗的前四句写眼前之景,后四句借写山水而抒发诗人内心的忧愤:凤凰台上,曾经飞集凤凰,如今凤去台空,只有滚滚长江,终古奔流。三国时吴都的繁华,已埋没在荒草幽深的路径中;晋代在金陵居住的豪门大族,也都已变成一堆堆古坟。这前四句,李白着意描绘、渲染了一种荒凉破败的景象,为下四句烘托一种深沉忧郁的气氛。后四句,诗人先写远眺金陵:三山一半被云雾遮在天外,江中的白鹭洲把江水一分为二。写出了登临所见的若隐若现、如有还无的景象,但接着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抒发起内心的忧愤来:邪恶势力包围着君王,正如浮云遮日。诗人登高不见长安,心中充满了凄哀。
全诗将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自然之景与个人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赏析2】
李白的一生,常在仕与隐、朝与野、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徘徊,充满了矛盾;宦海中载沉载浮,处处险恶,也使他往往进退失据。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诗,是他投荒夜郎遇赦返回后(一说在大宝年间,其时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所作,眼前古迹的萧飒、心中块垒的郁积,情景交融,成就了这一首佳作。
在古代,麒麟、凤凰、龟、龙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吉祥物,号称“四灵”。金陵是古都,据《江南通志》载,刘宋元嘉十六年,有三只大鸟来此翔集山间,毛羽五色,艳如孔雀,时人目为凤凰。凤凰来仪,当是欣逢治世国运昌隆的征兆,乃建台于山,名曰凤凰台。而李白登临时已是六代繁华风流云散,所以首联即以凤去台空、只有悠悠江水兀自东流的意象,奠定了全诗的萧飒基调。加上李白自己正处于失意之时,因而颔联的写景,重在登楼凭吊抚今追昔,也是由作者沉郁的胸臆间自然流出。诗人通过想象,由眼前的荒凉景象幻化出了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当年通往昊宫深处的幽径,已被无人修剪的野花荒草杂乱地掩盖了;而晋代那些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活跃在朝堂上叱咤风云的东晋名臣士族,则也早已成为枯骨长眠于土丘之中。颈联继颔联之后,镜头拉开,变焦到远景,大处落墨。“三山”,在江宁府西南五十七里的长江之滨,自南向北有三峰相连;“二水”,指秦淮河的内河和外河。秦淮河的源头有二,分别出于句容和溧水,会合后流入金陵又分为两支,一支横贯市区,一支绕城入长江,两支所夹处即为白鹭洲。“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龙盘虎踞的金陵山水依然那样壮丽,虽是写景,仍再次寄寓了人事全非而江山依旧之感慨,与首联的“江自流相呼应。“自”字极精彩:无论人间的盛衰兴替,我自不舍昼夜地东流而去,自然的“无情”反衬出人世的无奈。
如果仅仅停留在怀古的层面,唐诗中有的是佳作,就以咏金陵者而论,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和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都是。不过,他们写得更含蓄,借秦淮月、台城柳写人事沧桑只是点到而已。李白则不同,他的怀古是为了喻今:“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痛恨奸邪当道,蒙蔽“圣聪”,使朝政腐败,而自己也报国无门,诗人的大愤怒出来了。这就使这首诗和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的淡淡哀愁判然区别开来,曲终奏雅,大声疾呼,此李白之所以为李白也。
宋人李畋的《该闻录》提到:“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为世所诵。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此说一出,诗评家转相援引,如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刘克庄的《后村诗话》,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等都曾援引。这首诗与崔颢的《黄鹤楼》的确有共同之处:都是登临古迹的咏怀之作,首联三次出现凤凰的句式与崔诗前两联黄鹤的三次出现也如出一辙。但要说这是李白刻意模仿甚至是为了同崔颢一比高下则未必。高手之间的唱和,“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见到别人的成功手法,自己也欣然运用,彼此借鉴,是常见的事,有何不可?不过,如果就诗论诗做一比较,李诗比崔诗的笔锋所向更现实,情感表达更直接,更具有迁客的沧桑感。古罗马诗人尤维利斯所谓“愤怒出诗人”、欧阳修所谓“诗穷而后工”(《梅圣愈诗集序》)、清人赵翼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题遗山诗》),在他登临凤凰台的咏叹中得到了证实。
(黄宗壤)
【赏析3】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袁行霈)
【评点】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律诗中广为传诵的杰作。天宝三年,李白离开朝廷后,曾多次造访金陵,并写下诗文。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四年到十四年之间。相传,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时,写下了著名的《登黄鹤楼》。李白来到此地,触景生情,便要提笔作诗,但看到墙上崔颢的诗作之后,遂罢笔。不久,他又登临南京凤凰台,写下这首诗,与崔颢之诗相竞。本诗慨叹朝代的兴衰变迁,抒写了因浮云蔽日壮志难伸的忧郁。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凰山上,南朝宋文帝所建。
本诗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三个凤字,却无重复之嫌,而且音节流转流畅明快。“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古时,凤凰是吉祥的象征。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悠悠长江水仍独自空流。
颔联承“凤去台空”,诗人进一步发挥写吴宫、晋都。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观眼前金陵景象,感慨万分,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显赫,最终又留下了什么呢?
颈联由怀古转到写景,对仗工整,气象壮丽。诗人没有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中,而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三山”、“一水”。“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白鹭洲把长江分割成两道。诗人将三山在空中半隐半现、江水被沙洲分流两端的景象描写得恰到好处。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
尾联写诗人由六朝帝都金陵联想到了唐都长安,登高远望,视线却为浮云所蔽。此联寄寓深意:长安是朝廷之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诗人触境生愁,意寓言外。
本诗与崔诗相比,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但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更为深远。
文章标题:登金陵凤凰台-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119.html
下一篇:春思-古诗译文赏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