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译文】

是谁家隐隐传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荡传遍了洛阳城。

今夜听到这首哀伤的杨柳曲,谁人心中不会涌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赏析1】

洛城就是今河南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shu籍 分.享 V信whair004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赏析2】

春夜,在繁华都市无根蒂的游子疲累了一天,正在喘息休整时,笛声飞至。悠扬的笛声像一个念头、一丝惊喜、一声慰藉,让人出离,神思远扬。诗人不禁问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意外的妙音像一个美丽的悬念,引逗人无限遐想。吹笛人不知何在,他/她想必倚窗独立,心有所动,便发音寥亮,不承想这凄清婉转的曲调竟乘着骀荡春风在静夜飞扬,潜入万家灯灭,散入春风满洛城。

而笛声所奏恰是《折杨柳》曲。古人离别时,折路边杨柳相送。杨柳依依,仿佛心中恋恋不舍之意。《折杨柳》曲应运而生,在汉乐府古曲中专抒发行旅离别之苦。如今《折杨柳》曲在静夜的洛阳城中飞扬。都市中的游子,无论书生、商贩、官员、侠客都不由得涌起思乡之情。在外打拼的辛苦唯有自知,正在抚平心绪之际,不期然地飞来《折杨柳》曲。家的温暖、家的无忧、家的安心络绎奔涌而来,乡情裹挟着无数回忆在心中激荡。“何人不起故园情”,一个反问映带了无数游子,但第一个起了故园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赏析3】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袁行霈)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4】

本诗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当时诗人正畅游洛阳城。从《春夜洛城闻笛》这一题目可以看出,当时的季节为春天,时间为深夜,诗人客居洛城。夜阑寂静时分,笛声触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诗人笔墨不多,却在平淡中流露出深沉的蕴藉。

第一句就从笛声入手。整日喧哗的都市在夜里终于静了下来,家家户户的灯火也逐渐熄灭了,但诗人却难以入眠,可能正倚窗望着明月,可能正对烛陷入深思。就在这个万物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突然从不知名的地方传来一阵笛声,顷刻间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思。“暗飞”一词巧妙地把被人吹出来的笛声这一客体变成了自己到处飘扬的主体。仿佛笛声也知道人的心思,所以专门飞向那些旅居异乡的人的耳中,勾起其离愁别绪。接下来,诗人专门描写笛声。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正是因为“散”,毫无方向,到处都是,所以才“满”。“满”和“散”二字紧密相联。虽然这样的表述是诗人主观感受的一种夸张,但正是这种夸张描述出了深深的乡愁。

这笛声怎么就触动了作诗人的羁旅情思呢?第三句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原来把诗人深深感染的笛声正是一曲凄清婉转的思乡曲,名曰《折杨柳》,怪不得诗人陷进了深思之中。古人离别以折柳相送,希望亲人回来时也折柳。据说这是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借折柳来表达离情别绪。一曲《折杨柳》道尽离别的感伤,曲调哀怨,这样的笛声必然会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折柳》曲对全诗有点睛之用,也是题目“闻笛”的要义所在。三、四两句表露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却由外人来反说。在这样的夜里,客居洛阳的人们一定都听到了这哀怨的笛声,笛声一定勾起了每个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用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感慨,将自己的个人情怀上升为洛阳全城人的情怀,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这种写法,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思乡心切的深刻感触。

李白认为诗歌应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是诗歌创作的至高境界。一首短小的七言绝句,将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彰显无疑,难怪被称为“绝调”。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5】

这首诗大概是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在洛阳客居时所作,前半写闻,后半写感。

头两句,“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又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东风”点时,“洛城”点地。“散入东风”,应上“暗飞声”,照下“满洛城”。“满洛城”是夸张的写法,由己及人,充类至尽。由自己在城中某处听到暗暗地飘出的笛声,推而至于春风煦拂,遂使满城无处不闻。不但赞美了笛声之悠扬嘹亮,同时也为下文预留地步。两句缴足题面。

后两句,指出笛中所奏,是伤离的乐曲《折杨柳》。凡是客居洛城的人,听到了它,必然勾起乡愁。“何人不起”,也就是无人不起。用反诘,正是为了着重表明正意。本是自己闻笛而生故园之情,但由于诗人的这种感情太强烈了,就认为是旅人所共具,在诗中由个别的变成了一般的了。这种心理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碰到。

作者还有一首《黄鹤楼闻笛》,可以和此诗比观: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首诗是肃宗乾元二年(759)他获罪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所作。

起句写将去之地与必去之因。当时去贵州,一般都取道湖南,所以长沙是必由之路。但这一句不只是叙事,而且是用典。西汉文帝时代的贾谊由于敢于指责当时政治上的弊病,被当权大臣排挤,贬官长沙,一直为后人所同情。所以这句诗同时也暗寓有为自己参加李璘幕府一事进行辩解之意在内。

次句写去国之情。据现有资料,李白流夜郎时,他的妻子宗氏留在江西,并不在长安。所以这句诗写的实质上是眷恋朝廷之意,也就是所谓去国之情。一经获罪,回到京城的可能性就少了。西望从前活跃过的地方,不免有所感慨。但着笔很轻,不像其他诗人在这种遭遇时心情表现得十分沉重,这当然只能从作者豪迈不羁,蔑视权贵的个性获得解释。

后两句正写闻笛。此诗题亦作《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意思较为清楚。吹笛人在楼的上面,听笛人在楼的附近。听其所吹,乃是《梅花落》,因此也产生了和前述高适同样的联想。江城五月,当然没有梅花,但由于笛声广播江城,遂觉其地都有梅花落下,与前诗“散入东风满洛城”同意。在前面,我们解释高适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两句时,曾说:听到的是四处飘扬的笛声,却仿佛看到了一夜之间吹满关山的花片,乃是现实中听觉与想象中视觉的通感和交织。此诗也正是如此。李白还有一首《观胡人吹笛》,其中说:“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亦可参证。

与《春夜洛城闻笛》比较,则两诗都写闻笛,写笛声远播,到处可闻,是其所同;而前者写一般的离乡之感,后者写迁客的去国之情,是其所异。在结构上,前一首先写所闻;后写所感,后一首则正相反,先写所感,后写所闻,但艺术效果都很好,这就是所谓“文无定法”。

我们还可以选两篇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和这篇诗进行比较。如顾况《听角思归》: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

故园的黄叶已落满长了青苔的路上,则叶无人扫,路无人走,其园荒废已久可知,自己离家已久更可知。由于有家难归,更为思念,因此只有形之梦寐。而梦醒之后,天色将明,这时,号角的声音响起来了。自己的心情是沉重的,所以听到晓角,自然就觉其音哀伤。但是,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之后,更觉断肠,又有谁看见,谁知道呢?继续入梦,势所不能,起看残月,还是孤身一人,也只能对影徘徊,即让影子给自己作伴而已。

此诗写角声,与李诗中之笛声正相反。李诗写己之闻笛生情而推及别人也会闻笛生情,此诗则由闻角而但觉己之生哀,与人无涉。人虽闻角,但不思归,也就不会断肠,更不会独看残月,顾影徘徊了。

再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庭院之中,满地都呈白色,足见月光之明亮,扣题“十五夜”。月明则鸦惊,不能安宿,所以曹操《短歌行》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周邦彦〔蝶恋花〕也有“月皎惊乌栖不定”之句。这里说“树栖鸦”,是已到夜深月斜时候了。由于夜深,所以露水打湿了桂花。“桂花”是景,“无声”,见秋露初生,还不很浓,故虽沾花而未下滴,体物极细。这个夜晚,赏月的人可多了,所以说“人尽望”。但是,在许多人当中,谁是满怀秋思的呢(思字,在这里念去声,指对家乡、亲属或爱侣的怀念。如女子在家中怀念丈夫,可称室思,怀念丈夫的女子可称思妇)?这里的一句潜台词是:恐怕只有我了(谁家即谁。家字,在上面李白诗中及这里,都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此诗写十五望月,众人所同,而秋思满怀,惟独有我,与顾况闻角,所感相同。

李诗写自己闻笛生情,推而及于他人也闻笛生情。顾诗写他人虽听角,并不怀归;王诗写他人虽望月,并无秋思。即前者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由于境遇相同,感情可以彼此沟通;而后两者则是写的人与人之间,由于境遇不同,就难以对共同的景物获得同一的感受。这都是生活的真实,诗人们通过艺术的真实,将它们再现了出来。

文章标题: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122.html

上一篇: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下一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译文赏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