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

①走马川:地名,又名左末河,即今之车尔臣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塔里木盆地南部,源出阿尔金山,向北流经且末绿洲后折向东北,流入台特马湖。

②雪海:指沙漠。

③轮台:地名,唐代北庭都护府属地,在今新疆米泉县境。

④匈奴: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活动在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处代指唐代时活动在西北广大地区的回纥族。金山:即阿尔泰山,以产金矿而著名。汉家:中原的代称,此处指唐朝。

⑤戈:指长兵器。拨:指士兵肩扛的长兵器互相摆动擦碰。

⑥五花连钱:即五花和连钱,均指名贵马匹的毛色。旋:立即。檄(狓í):古代用于征召、讨伐的文书。

⑦慑(狊hè):恐惧,害怕,也指收敛。短兵:刀剑之类的短兵器。“短兵接”即指用刀剑砍杀的肉搏战。车师:地名,唐代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伫(zhù):长久站立,此处指站立等候。

【译文】

你难道不曾看见荒凉的走马川,白茫茫的雪海边,黄沙遮盖了蓝天?九月的轮台夜风怒孔,满川的碎石大如斗,风起处,乱石狂飞。匈奴牧马的草原一片金黄,战马养得正肥,隐约可见阿尔泰山西边烽烟翻飞,唐朝大军正向西出征。将军的铠甲整夜不脱,半夜里行军只听见戟戈相碰,寒风如刀,吹面如刀割。飞驰的战马带雪归来热气腾腾,一会儿就可见花纹上凝结成的冰,在帐内起草讨贼的檄文,砚池里的墨水一会儿就被冻结。叛军听闻战书,心惊胆战,料定叛军不敢与我军短兵相接,天子的使臣只管候在车师西门等待着将士们传来的胜利捷报。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古诗译文赏析(岑参)

【赏析】

这是诗人第一次出塞任安西节度使判官时,送节度使封常清领兵出征而作的壮行诗。

走马川附近是茫茫雪海,莽莽黄沙;九月里北风劲吹时,川中碎石乱飞——碎石足有斗大,这斗大的碎石竟能满地乱滚——这是何等的狂风呀!

正在这时候敌军要南犯了,唐将要西出征战。唐将全身胄甲,率军连夜行军,在寒风中奔驰。九月的北方已是刺骨的寒冷了,马毛上的汗气都会立即冻成冰,起草檄文的墨水都结成冰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作战的艰苦可想而知。此中也包含了岑参对封常清的关怀。但有了这样一支军队,敌军就不敢再南犯了,胜利是指日可待的。此中有岑参对封常清的鼓励。

此诗虽为送别之作,但丝毫不见别离的愁绪,全诗充满着对胜利的信心。三句一换韵,音调铿锵,以夸张之语渲染战争的艰苦,也体现了胜利的来之不易。全诗风格豪迈,激越雄壮,洋溢着乐观的浪漫精神。

【评点】

岑参在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时,为出兵西征的封常清写下了这首送行诗。本诗的笔触雄奇有力,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豪迈。

诗人开篇极笔描写了恶劣的环境,并用反衬的手法重点表现了边疆战士不畏困难、斗志昂扬的爱国情操。前三句没有一个“风”字,却恰切地抓住了风“色”:白天,狂风怒吼,飞沙走石,不见天日。接着三句从暗写转到明写,行军从白天进入黑夜。虽看不见风“色”,但能听见风声:狂风肆虐,一个“吼”字形象地突出了风势之大;石头被风吹得满地飞滚,一个“乱”字更是表现了风的狂躁。

下面,诗人通过虚写汉代军队与匈奴交战,来实写唐代军士对严寒的天气毫不畏惧,冒雪作战。草黄马壮之时,敌军开始进攻。“烟尘飞”是对报警的烽烟和敌军铁骑卷起的烟尘交织在一起的景象的描写,不仅渲染了战前的形势,也点明了唐军早有准备。通过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描写,诗人描写了唐军的英勇:“夜不脱”写了将军的以身作则;“戈相拨”写大军夜晚疾行时的严整肃穆;“风头如刀面如割”则是描写边疆的寒冷,与前面对风的描写呼应,也是诗人对大军行进的感受。接下来的三句中,诗人对马汗成冰、砚水冻结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极力渲染了寒冷的天气、艰苦的环境和紧张的战前气氛,充分描写出军士们充满豪情的战斗精神。

结尾三句,诗人断定敌人必定望风溃逃,预祝唐军凯旋。

本诗文字流畅,自然天成。

文章标题: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古诗译文赏析(岑参)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315.html

上一篇:春梦-古诗译文赏析(岑参)

下一篇: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古诗译文赏析(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