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温公挽词三首

陈师道

恭默思良弼,诗书正百工。

事多违谢傅,天遽夺杨公。

一代风流尽,三师礼数崇。

若无天下议,美恶尽成空。

百姓归周老,三年待鲁儒。

时方随日化,身已要人扶。

玉几虽来晚,明堂讫受图。

心知死诸葛,终不羡曹蜍。

少学真成己,中年托著书。

辍耕扶日月,起废极吹嘘。

得志宁论晚,成功不愿余。

一为天下恸,不敢爱吾庐。

【作者】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少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初,因苏轼等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宗杜甫,锻炼辛苦,质朴老苍。黄庭坚甚爱重之。为江西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

《丞相温公挽词三首》原文赏析-陈师道

【赏析】

北宋的司马光是著名历史学家,又是政治家,历仕仁、英、神、哲四朝,是当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代表人物。神宗逝世,哲宗登基,反对变法的一派得势,司马光迁门下侍郎,拜尚书左仆射,也就是成为丞相。他执政后,全部废除新法,但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九月即病死,为政不到一年。死后封太师、温国公,元祐二年正月安葬。陈师道这一组《丞相温公挽词》就写于此时。从历史上评价,王安石变法当然有进步意义,反对变法的无疑是保守派。但事物往往是复杂的,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确实也有不少弊病,而王安石任用的官吏有些又不十分称职。因而当政权更迭,司马光作为反对派的领袖成为一时人望,也在情理之中。陈师道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这三首挽词对司马光推崇备至,表达了一种痛失栋梁的情绪,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

挽词当然得说好话,但要说得恰到好处也并不容易。今天看来,司马光对历史的最大贡献,是完成《资治通鉴》这一空前历史巨著。但当时的人,像陈师道,则认为首先要从司马光的政治事业上来褒扬他。这三首挽词就紧紧扣住了司马光的相业落笔,写得庄重肃穆,雍容典雅。

第一首一开始就拉出一些历史上著名宰相作比,赞美司马光是一代贤相。“恭默思良弼”用《尚书·说命》里的典故。所谓“恭默思道,梦帝赉于良弼”,说商王武丁沉思治理天下之道,梦见天帝赐给他贤良辅弼,后来果然得到傅说。这当然是比喻宋哲宗起用司马光。“诗书正百工”,是说司马光的道德文章都足以领袖群伦,作百官的楷模。“诗书”即《诗经》和《尚书》,代指儒家经典,“百工”即百官,语出《尚书·尧典》:“允釐百工。”首联这种写法一下子就把司马光捧得很高,有高屋建瓴之势。颔联又推出两位名相。“谢傅”即晋代名臣谢安,《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出镇新城,疾笃还都,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既薨,赠太傅。”“杨公”是唐肃宗的宰相杨绾,他死后,肃宗曾慨叹说:“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夺绾之速耶!”这一联很快进入“挽悼”的主题,干净利落。司马光为相一年就病死,政治上的抱负没有充分施展,但已经起到了砥柱中流、改变政局的作用,正如他的铭诗所云:“为政一年,疾病半之。功则多矣,百年之思。”因而用“本志不遂,深自慨失”的谢安和安史乱后正待“致太平”的杨绾两人早死作比,就把司马光当时的地位、作用一笔道出,深深的哀痛之情也不言而喻了。

颈联正面描写司马光逝世。《南史》记载张融哭其兄张绪曰:“阿兄风流顿尽!”杜甫《哭李常侍峄》诗中有句:“一代风流尽”,陈师道借用此句,比喻当时的风云人物司马光之死十分恰当。司马光死后封为太师,葬礼隆重,这就是所谓“三师礼数崇”。古代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师”,是一种荣誉衔,一般封赠元老重臣。这一联上句正面抒写对一代风流人物遽然凋谢的哀悼,全从一个“尽”字流露出来,有无限悠悠情意,下句则侧面烘托,写死后哀荣,表现了慰藉赞美之情。两句诗表达的感情既一脉相承而又各有侧重,正是所谓“烘云托月”。

最精警的是末联:“若无天下议,美恶尽成空。”如果没有天下舆论众口一词的哀悼赞叹,那么什么死后的封赠呀,哀荣呀,全不值分文。以“天下议”作为衡量评价死者的最高标准,这一见解不同凡响。作为保守派领袖的司马光能否博得“天下”普遍的肯定,那是另一个问题,所谓“天下议”实际上不过是反对新法的一派人的舆论而已。但从诗的本身来说,这的确是一个精彩的结尾,一下子提高了诗的境界,给人以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第二首挽词不像第一首那样泛写而着重于司马光晚年才得拜相执政一事。首联说司马光在未被起用时早已天下归心,正像商朝末年民心都向往周文王一样,又像孔夫子在等待施展抱负的时机。《论语·子路篇》:“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这就是“三年待鲁儒”句所本。这里虽然也是抬出两位古圣人作比,却与第一首的写法不尽相同,因为这里是从天下百姓的角度说的。说百姓早已期待司马光执政,大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的意味。这就更加拔高了司马光,衬托出作为“名相”的高大形象。颔联说司马光拜相时正是政治形势急遽变化的“危急存亡之”,可惜他已病体支离,行动都不方便了。《汉书·外戚传》里有“世俗岁殊,时变日化”的说法,“时方随日化”句即从此化来,意思是适逢多事之秋。这当然也是站在王安石变法的对立面说的,认为变法闹得天下大乱,亟待司马光出来收拾残局。总之,这一联是对司马光任用太晚,竟使他赍志以没表示惋惜。

颈联承颔联之意而语气一转,表示慰藉。古代的顾命大臣受命辅弼幼主,太后坐在玉几旁嘱托。据《礼记》,周公摄政辅翊成王时在明堂上统率百官,《史记》里也有汉武帝召画匠画周公负成王图赐霍光的故事。“玉几虽来晚,明堂讫受图”,即说司马光在神宗死后被高太后起用入相,终于像周公和霍光一样肩负起辅弼幼主的责任。神宗支持新法,他死后哲宗即位,年方十岁,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支持废除新法,旧党得势。尾联用“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故事,说司马光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虽死犹生,虽然享寿不高,比起尸位素餐的曹蜍之辈可强多了。曹蜍是曹茂之的小字,东晋尚书郎。《世说新语·品藻》里说:“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凛凛恒如有生气,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这样的结尾也很高明,不是泛泛地哀叹其早死的不幸,反而说这比白活着无所作为要有意义,有价值,这自然就把死者的身份更抬高了。

第三首挽词更进一步,概括了司马光的一生。首联追溯到逝者早年。《礼记·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少学真成己”,即说司马光自幼就受儒学熏陶,所谓“温公平日之学以诚为本”。“中年托著书”,则指修撰《资治通鉴》。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乞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以归,居洛十五年皆以书局自随。“托”字用得很好,透露出司马光不是为著书而著书,也包含着因政治上不得意而著书明道之意。颔联又回到晚年拜相一事,作者认为这是司马光一生的大事业,所以反复皴染。“辍耕扶日月”,意为由在野而入朝,辅助哲宗,“日月”代指皇帝和太后。“起废极吹嘘”则指司马光执政后极力起用因反对新法而被排斥的官员。这一联在对仗上颇见功夫,将政治大事这么虚虚实实地一写,既有气势又富于形象感,使这首议论较多的挽诗不至于显得过分抽象。

颈联对死者既是安慰,又是赞美。上句说,虽然拜相时年已老病,但毕竟是“得志”了,这是值得庆幸的。下句说,司马光鞠躬尽瘁,以身殉天下,但求成功,其他在所不计。这样的境界是相当高的,是对死者的高度评价,也是作者追求的理想儒者的形象。至此,对司马光可以说已经盖棺论定,要说的话都说了。因而最后一联就归结到作者自身。“一为天下恸,不敢爱吾庐”,在死者的精神感召下,作者觉得自己不能仅为一己私利打算,而要效法死者,多为国事操心。这一联不仅是这一首诗的结尾,也是这一组挽词的结尾。由哀挽死者转为勉励生者,十分得体。

陈师道这三首挽词各有侧重,互不雷同,措词精练,立意高超,为“挽词”这一类型的作品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

(梁归智)

文章标题:《丞相温公挽词三首》原文赏析-陈师道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440.html

上一篇:《南丰先生挽词二首》原文赏析-陈师道

下一篇:《嘲秦觏》原文赏析-陈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