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黄徐州
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自不工。
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
衰病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注释】
黄徐州:作者之友,时任徐州知州。
刻画无盐:《晋书·周顗传》:“庾亮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顗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盖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过甚,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未免唐突西施了。
途穷:《晋书·阮籍传》:“(籍)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青眼:晋代阮籍能为青白眼。常以青眼对所器重的人。
【作者】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少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初,因苏轼等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宗杜甫,锻炼辛苦,质朴老苍。黄庭坚甚爱重之。为江西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
【赏析】
这首诗作于哲宗绍圣二年乙亥(1095),这年作者四十三岁。前一年在颍州州学落职之后,家居徐州,为生活所迫,寄食曹州知州郭概处。离徐州时,写了这首七律,向徐州守黄君告别。郭概是陈师道的岳父,师道家寒,不得不到郭家寄食。诗里表白了自己多年来的境遇,展示了临分惜别的深情。
诗的开头“姓名曾落荐书中”两句,是说自己的姓名,曾落在当时名流的荐书之中,而自己学诗有年,刻画无盐,还未能做到恰如其分,因而有“自不工”之感。首句运用元稹诗“名落公卿口”和杜甫诗“名玷荐贤中”的句意。次句用《晋书·周顗传》:“刻画无盐,唐突西施”的典故,表示作诗尚未全工,有愧所得的称誉。接着三四两句:“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前句是说:一朝得有虚名,由苏轼、傅尧俞、孙觉诸贤的推荐,自己以布衣而被任为徐州教授。从元祐二年(1087)到本年绍圣二年,恰好从事学政已有十年了,但仍然抱有途穷之感。“途穷”是指绍圣元年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在诗句中表明自己的出处和被黜的无辜。
下面“白头未觉功名晚”两句,表明现今自己虽然已生白发,但因受到黄徐州的称赏和延誉,所以自己的事情,不久还可以寄望于黄徐州的引荐,而未觉功名之晚。而顾念今昔,深蒙黄徐州以青眼相加,这知己之情,尤为可贵。范讽诗说:“惟有南山与君眼,相逢不改旧时青。”黄徐州正是这样的人。
结尾两句:“衰病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作者感叹时光不肯饶人,自己年事渐衰,而又多病,所以临歧告别,不免泪洒西风。西风表示节季已是秋天,秋士多悲,作者境遇困穷,自然有老泪难禁之叹。这两句纯从自己的现况着笔,点明诗为告别而作的主旨。
全诗自诉出处之间,难以由人。自己本无心于政治斗争,却是受到政治上牵连,连一个州学教授也被罢职,在居贫生活之中,不觉为此浩叹。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刻苦力学,也还有志于功名,即使功名较晚,但遇有知音,将来仍可达成此愿。杜甫诗说:“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所以诗中对徐州黄守的始终以青眼相加,表示感激。
陈师道的诗作,往往要求无一字无来历,刻意求工求简,但有时反为工简所累,而显得有些局促。这首《别黄徐州》,是写得较好的作品,诗中做到尽情倾吐,情感真挚。
(马祖熙)
文章标题:《别黄徐州》原文赏析-陈师道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453.html
上一篇:《病起》原文赏析-陈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