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
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
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
【注释】
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至一百五日,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作者】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官参知政事。其诗出于江西派,上祖杜甫,下宗苏轼、黄庭坚,自成一家。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诗风转为悲壮苍凉。元人方回立“一祖三宗”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及与义并列为“三宗”。有《简斋集》。
【赏析】
在南北宋之间,陈与义是位杰出的诗人。他开始时走江西诗派的路子,但不像其他江西诗派诗人的狭隘。特别是靖康以后,他避难襄、汉,流落湖、湘,家国之痛和抗金的激情又把他的诗带到更广阔的天地。他以前曾学习杜甫诗,这时,社会大变动的经历使他深刻反省,使他对老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一些杜诗的神髓。《后村诗话》的作者刘克庄说他,“避地湖峤,行路万里,诗益奇壮”。诗人杨万里赞美他“诗风已上少陵坛”,认为陈与义后期学杜而似,大有进境。
上面这首《寒食》诗写于宣和七年(1125)春,时作者以监陈留(今属河南)税酒寓居其地之南镇。按胡穉《简斋先生年谱》,陈与义在六年之冬,因事被贬,由符宝郎贬授陈留酒监。冬末春初,抵陈留南镇。这是一个古老村镇。他在这里写下了贬职到任后的第一篇咏写节令的抒情诗。
古人对冬至以后一百零五天的寒食节是非常重视的。有许多节日的风俗,譬如不举火而食,到水边去祓除不祥,拜扫祖先坟茔,亲友往来互相馈赠,等等。可是诗人是在客居度过佳节的,何况他这回的被贬,完全是因为别人的牵连,是事出意外的。一家七八口人(《赴陈留二首》:“旧岁有三日,全家无十人。”),在年尽残冬的季节来到这偏远的村镇,又逢新春佳节,自然是落寞不欢的,“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马马虎虎地准备过节,勉勉强强地移席到门外水边。“草草”,指盘盏菲薄,勉力而办;“萧萧”,一般形容风声、马鸣声、木叶脱落声,在这里,是说心情冷瑟、落寞。
第一联“草草”、“萧萧”两句,以叙事带起,第二联即接上联的叙事而绘景。纵然主人勉随人事,心情不快,但天时却不管人事。诗人眼前的景物是清明艳丽的。因为春事已深,所以树木阴浓(“阴”同“荫”),花光照野;因为家家寒食(第四句里的“寒食”,是不炊而食的意思,不是节令的“寒食”),所以不见火烟,而柳色苍翠。第二联的绘景与第一联的叙事形成强烈的比衬。
前四句叙事绘景,后四句抒情。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诗人眺见花木繁荫,想到家家寒食,感觉到节日的气氛。再回头看看自己,客袖郎当,不胜其悲。忽一抬头,又闻间关莺语,若旧时相识,仿佛置身于洛阳故家。眼前的困苦状况与昔日的美好记忆回荡在诗人心中,其心情之酸苦,可以想见。“客袂”之下,着一“空”字,真有两袖清风,无可如何的景况;“莺声”之下,着—“忽”字,全是忘怀俄顷,向往京洛的深意。
“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方当诗人因呖呖莺声而忘怀俄顷、神游故园的时候,又忽从远处传来几声悠扬凄厉的笛声,于是莺啼暂歇,梦想中断,前此的落寞空虚,竟因几声哀笛,转成绵绵的怅恨,又回到席面之上。酒盏清凉,幽思绵邈,莫可言传,莫可名状。节日的庆赏到底是一场失意和冷落。
此《寒食》诗,确有杜甫即事咏怀的五言律诗的意味。元人方回说:“老杜、陈简斋诗,两句景即两句情,两句丽即两句淡。”(《桐江集》卷一《吴尚贤诗评》)此诗就是以情景丽淡交错成体,而又以“花”、“柳”、“莺”、“笛”点缀其中,遂成为一篇抒情佳制。
(韩小默)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寒食》原文赏析-陈与义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484.html
上一篇:《雨晴》原文赏析-陈与义
下一篇:《发商水道中》原文赏析-陈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