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张正字书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作者】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官参知政事。其诗出于江西派,上祖杜甫,下宗苏轼、黄庭坚,自成一家。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诗风转为悲壮苍凉。元人方回立“一祖三宗”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及与义并列为“三宗”。有《简斋集》。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冬。此年六月,作者因与宰相赵鼎议事不合,引疾辞去给事中,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卜居青墩镇,寓寿圣院后芙蓉浦上,称所居曰“南轩”。(见《陈与义年谱》卷四)青墩镇,在桐乡县(今属浙江)。作者过着“纸帐不知晓,鸦鸣吾当兴”(《小阁晨起》)、“解襟凭小阁,日暮归云多”(《小阁晚望》)的闲散生活,心情孤寂。正当他“幽怀眇无寄,萧瑟起悲歌”(《小阁晚望》)之时,接到了张正字的来信。张正字名嵲,字巨山,绍兴五年,经陈与义荐举任秘书省正字。张嵲《紫微集》中,有《将至临安,途中偶成,呈表叔陈给事去非》诗。诗中叙述建炎二年(1128)春正月,从邓州往房州,与陈与义避难南山事颇详,并谈及被举任官和感激之情。据《陈与义年谱》考证,“是冬,张嵲有诗见寄,作诗报之。”可知张正字信中即有此诗。作者在引退孤寂之时,忽然接到张正字的信和诗,当然喜出望外,于是写诗赠答。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点明自己的境况。“送老”句,叹岁月流逝,一事无成,有伤老之情。“茅屋”指僧舍。《传灯录》:“咸泽禅师住杭州广严院,有僧问:‘如何是广严家风?’师曰:‘一坞白云,三间茅屋。’”“天寒”,暗点时序已到冬季。“人迹稀”,既指环境幽静,又有“门可罗雀”之意。诗一开始,格调就显得低沉,给人一种冷寞之感。
在这种环境下,什么东西能给诗人带来一点欢乐呢?酒当然是浇愁之物,能增添一点乐趣。“万事已无机”,正道出他此时的心境。《庄子·天地》云:“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事”指机巧之事。“机心”是权变之心。诗人此时只觉“一觞犹有味”,已不再有“机心”,当然对于人间万事机心全消了。从中可见诗人的心灰意冷。
后二句以写景烘托诗人孤寂之感。岁暮天寒,孤居僧舍,所见只有孤立之塔,乱飞之鸦。这两句,取境孤寂,语调悲凉,很有杜甫沉郁的风格。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尾联是写实之笔,承上六句而来,另辟新境,又照应诗题。正当诗人面对孤塔乱鸦,以酒浇愁,百无聊赖之际,忽有张正字的书札到此稀有人迹的柴门,内心的欣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了。张嵲的赠诗说:“末契托外亲,夙昔承顾盼。邓鄙听论诗,房陵共遭乱。”张嵲是诗人的表亲,又是从他学诗的学生,还是一同避乱的患难之交。接到这样一位亲友的书札,当然要更为欣喜了。尤其张诗的结尾说道:“存没割中肠,申章泪滂溅!”这种发自肺腑的真情,怎能不使诗人大为感动!
此诗不施藻绘,朴质老苍,沉郁之中有顿挫,能得杜诗之神。杨万里《跋陈简斋奏草》诗说:“诗风已上少陵坛。”此诗正是登上少陵之坛的作品。
(孟庆文)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得张正字书》原文赏析-陈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