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九叹·忧苦

刘向

悲余心之悁悁兮,哀故邦之逢殃。

辞九年而不复兮,独茕茕而南行。

思余俗之流风兮,心纷错而不受。

遵野莽以呼风兮,步从容于山廋。

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倚石岩以流涕兮,忧憔悴而无乐。

登巑岏以长企兮,望南郢而窥之。

山脩远其辽辽兮,涂漫漫其无时。

听玄鹤之晨鸣兮,于高冈之峨峨。

独愤积而哀娱兮,翔江洲而安歌。

三鸟飞以自南兮,览其志而欲北。

愿寄言于三鸟兮,去飘疾而不可得。

欲迁志以改操兮,心纷结其未离。

外彷徨而游览兮,内恻隐而含哀。

聊须臾以时忘兮,心渐渐其烦错。

愿假簧以舒忧兮,志纡郁而难释。

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

长嘘吸以於悒兮,涕横集而成行。

伤明珠以赴泥兮,鱼眼玑之坚藏。

同驽骡与乘驵兮,杂班駮与阘茸。

葛藟虆于桂树兮,鸱鸮集于木兰。

偓促谈于廊庙兮,律魁放乎山间。

恶虞氏之箫韶兮,好遗风之激楚。

潜周鼎于江淮兮,爨土鬵于中宇。

且人心之持旧兮,而不可保长。

邅彼南道兮,征夫宵行。

思念郢路兮,还顾睠睠。

涕泪交集兮,泣下涟涟。

叹曰:

登山长望,中心悲兮。

菀彼青青,泣如颓兮。

留思北顾,涕渐渐兮。

折锐摧矜,凝氾滥兮。

念我茕茕,魂谁求兮。

仆夫慌悴,散若流兮。

【翻译】

我的心中忧愁无限悲伤,深深痛惜祖国将要危亡。

与君辞别九年不能回去,孤单单地一人走向南方。

想到楚国世俗贪谗成风,使我心绪烦乱不愿去想。

沿着山野漫步迎风呼唤,在山弯里徐行不慌不忙。

我在高山曲泽旁边巡行,四周幽静空虚没有声响。

我依靠着石岩悲痛流涕,身心憔悴没有快乐时光。

登上峻峭山峰长久站立,久久眺望郢都凝视家乡。

离开故都山路多么遥远,离开家乡道路多么漫长。

听见神鸟玄鹤清晨鸣叫,看见它站在高峻山冈上。

孤独愤恨使我苦中作乐,来到江中小洲尽情歌唱。

我看见三青鸟从南飞来,观察它们想要飞向北方。

我想委托三鸟给我送信,可惜飞得太快我追不上。

想要放弃志向改变节操,思绪烦乱郁结未离心上。

外表安逸自在徘徊游荡,内心隐隐作痛满怀忧伤。

暂且追求片刻愉快时光,心绪渐渐错乱烦闷难当。

希望借助乐器聊解忧愁,怀中愁情萦绕实难遗忘。

吟叹我的《离骚》抒发情怀,但是却难唱完诗歌《九章》。

我长长的抽泣声声悲啼,我的涕泗交流热泪成行。

珍珠埋进泥里令人悲痛,鱼眼作为宝珠牢固保藏。

骡子和骏马被同样看待,杂色马和劣种大受欣赏。

恶草葛藤攀缘桂树枝条,猫头鹰都聚集木兰花上。

局促的小人在朝廷谈论,高大的贤士在山野流放。

世人厌恶虞舜箫韶之乐,喜欢流行音乐凄楚激昂。

传国宝鼎沉入江淮之中,土锅却使用在殿堂之上。

人心怀旧想要坚守信义,可惜世风如此难保久长。

我把自己车马转向南方,像征夫昼夜在路上奔忙。

我深深思念着郢都道路,频频回首眺望心中向往。

涕泣纵横热泪滚滚流淌。

多么可叹啊:

登上高山远望心中悲伤,看到草木茂盛眼泪直淌。

向北顾念郢都涕泣交流,意志摧折不愿与世沉浮。

孑然一身灵魂把谁寻求,我的仆人愁悴散亡如流。

(黄寿祺、梅桐生译,略有改动)

【注释】

(1)廋(sǒu):通“薮”,弯曲之处。(2)陆夷:大的土山和平地。衍:湖泽。(3)巑岏(cuán wán):峻峭的山峰。(4)辽辽:远貌。(5)玄鹤:传说中的神鸟。(6)三鸟:指神话中的三青鸟。(7)嘘吸、於悒:皆为啼泣之貌。(8)乘驵(zù):骏马。(9)班駮:杂色的马。阘茸(tà róng):阘是小门,茸是小草。比喻卑劣下贱的,这里比喻劣马。(10)藟(lěi):藤。虆(léi):藤蔓攀缘,作动词用。(11)偓促:狭小局促,此指贪谗小人。廊庙:指朝廷。(12)律魁:高大的样子,这里代指览智之士。(13)箫韶:相传是舜的音乐。(14)激楚:指声音激昂凄楚的音乐。(15)周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16)鬵(xín):大釜。(17)持旧:保持旧有的信义。(18)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19)摧:挫伤。矜:严肃。(20)慌:逃亡。悴:愁苦。

《楚辞·九叹·忧苦》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赏析】

本篇以强烈的激情和深沉的笔触,通过对屈原被放逐异乡时的形象和活动的描写,展示了他忧思绵绵、凄苦无尽的内心世界,集中抒发了对故国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为了把屈原眷怀故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在诗篇的结构上采用了若断若续、回环往复的手法,以主人公思想的跃动、发展为线索,反反复复地再三咏唱,层层紧扣,将感情抒发得特别充沛、浓烈和炽热。根据基本内容,全诗可以细分为五段。第一段从“悲余心之悁悁兮”到“忧憔悴而无乐”,以“悲”字领起,以“忧”字呼应,为全诗的忧苦情绪定下了基调。屈原九年放逐在外,无时无刻不在以多难的祖国为念,直到他心绪烦乱得不愿再想。然而,他又怎能超离这种痛苦呢?难以排遣的忧思,使得他整日里只有憔悴和悲伤。接着,第二段从“登巑岏以长企兮”到“去飘疾而不可得”,就具体描写了屈原情不自禁地登山远眺家乡和希望通过“三鸟”寄言的情形。但是,山重重,路漫漫,故乡杳不可见,“三鸟”也难慰人心,飘然而来,倏然而去。对于故乡的一片思念和关切之情,带来的只是悲哀和失望。到第三段,从“欲迁志以改操兮”开始,屈原再次希望自己能从忧苦的心情中振拔出来,以求心情的宁静和精神的愉快,他吟唱自己的《离骚》和《九章》,然而,这不仅不能使他如愿,反而“涕横集而成行”,思乡之念愈加强烈。于是,第四段从“伤明珠以赴泥兮”到“涕泪交集兮,泣下涟涟”,屈原就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故国的种种情形,对那鱼目混珠、是非颠倒的黑暗政治,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尽管如此,他却并没有嫌恶祖国,他虽然因为朝中不能容身,不得已而南行,但仍然从心底里发出了“思念郢路兮,还顾睠睠”的一片深情,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眷恋之意。最后一段,屈原又一次“登山长望”“留思北顾”,他想到自己茕茕孑立、有家难回、有国难归,不禁悲从中来,泣下沾襟。这与开首四句相照应,并且进一步启人深思,留下了极为深长的情意。这里面饱含着屈原多么真挚的故国之思,蕴蓄着多么深沉执著的感情!

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说:“波澜开合,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用来比喻本诗的结构,十分贴切。每一段落中,都包含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思绪如麻,极度悲伤,希望从思念家国的苦痛中解脱出来;而另一方面,却是不由自主地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并且思念之情愈来愈浓,与日俱增,结果陷进了更深的痛苦之中。我们仿佛看到屈原在感情织成的罗网中不停地挣扎,他愈是挣扎,罗网就愈是收束得紧,他的痛苦也就愈深。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冲突,使得屈原思念故国的感情,犹如滚滚滔滔的波澜,在诗中不断地升起、跌落,然后又更高地升起,形成浩浩千里、汹涌澎湃之势,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此外,段与段之间,似乎可以各自独立,但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每段的前半多是承上而来,而最末一句又为下一段的开始作了必要的暗示和导引,全诗好像一根链条,中间环环紧扣,形成往复回环之势。按照心理规律,人在极端愁苦之时,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思考着同一个问题。这种结构方法,正与此时屈原的心情相一致。全诗就在这千岩万转、山重水复之中,反复咏唱,曲折致意。通过波澜迭起、往复回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屈原的满腔激情,给读者的感情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而使人受到不能自已的感动。

本诗在表达屈原的上述思想感情时,不是静止地抒情,而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对一连串行动的具体描写,使人物生动形象,感情鲜明真切。这样,寓情于动,动中见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屈原由于愁怨难诉,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他时而在旷野的草丛中奔走呼号、迎风高歌,以发泄自己的满腔愤懑;时而漫步在山弯之中和曲池之畔,以排遣空虚和寂寞的心情;时而倚靠在山岩之旁,涕泗交流,显得悲愁欲绝;时而登上峻峭的山峰,翘首眺望,时刻眷怀的故乡,忧思难已;时而来到江中小岛,浅吟低唱,对景徘徊;时而在路上奔忙,一边向南行进,一边还频频回望故国,表现了依依难舍的情怀。通过这些具体的行动和铺叙性的描写,一位遭遇不幸的爱国者的忧苦形象,就十分清晰地凸现在读者眼前。他的感情时而激奋昂扬,时而低回掩抑,似乎变化无定,然而,那种对故国家乡的深切眷念之情,却像一条红线,贯串始终,无时无刻不从主人公肺腑中沛然涌出。这种火一般的激情,在行动中体现得格外鲜明,格外真切。

与表现这种激情相应,本诗在句法上采用了《离骚》和《九章》中的几种基本形式,在整齐中富有变化,显得参差错落,较为灵活自由。节奏上比较统一,但又有舒缓与急促的适当对比。这些,对于表现大起大落、汹涌奔腾的感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管遗瑞)

文章标题:《楚辞·九叹·忧苦》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616.html

上一篇:《楚辞·九叹·惜贤》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下一篇:《楚辞·九叹·愍命》原文翻译赏析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