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赏析】
杜甫被誉为“诗圣”,这是个充满道德褒扬意味的称呼。杜甫在后代读书人心中的地位是无比崇高的,因为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同上)是对国家、对君王的忠贞不移。这些强烈而深沉的感情非常自然地渗透在他的诗作当中,感人至深。这首《悲陈陶》就是汇集了这两种感情的作品。
陈陶,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今陕西咸阳东)。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唐肃宗即位,改元至德,同年10月,宰相房琯自请讨贼,统兵欲收复长安、洛阳,在咸阳县东的陈陶开战。房琯效古法用战车,叛军纵火焚之,人马大乱,结果唐军大败,四万余人几乎全军覆没。当时,杜甫被叛军所俘,困于长安,听闻官军惨败的消息,看见安禄山部胜利归来的骄横得志之情形,满腔悲愤,用“史”的笔法,写下了这首《悲陈陶》,真实记录了陈陶一役。
全诗共八句,大致每两句构成一种场景,表达一种情绪,几种强烈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本诗具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
一、二句表达的是诗人一贯有之的对普通老百姓的仁慈悲悯情怀。可怜这些来自西北各地的良家子弟,在这冰冷的冬天,将一腔热血染红了这陈陶泽中水。这些突然间失去生命的四万余人是来自众多普通家庭的兄弟、父亲或者儿子。在此句中,作者是从个人感情的角度,对这些死难的“良家子”表达了深切的痛惜。
三、四句则是站在政治的角度,描写了惨烈的战争,表达了对壮烈牺牲的将士们的崇敬与无尽哀思。诗人没有花费笔墨去渲染战争过程的残酷与血腥,而是选取了大战之后的一片死寂的战场作为描写对象:原野空旷,但这里曾经有兵戈相向与熊熊火光,天空清冷,但这里曾经充盈着厮杀与呻吟;天地一片肃穆沉重,因为有四万“义军”刚刚在这里为国捐躯。
五、六句将笔锋转向了叛军(因为安禄山是胡人,其部下也多为胡人,所以称叛军为“群胡”),表达了对叛军的憎恶之情。得胜归来的胡兵猖狂得意之极,他们的箭上还滴着义军的鲜血,就在长安的街市上纵酒狂歌。这番骄横嚣张的丑态引起了作者的极大厌恶与憎恨。在诗人笔下,他们无异于一群凶狠残暴的野兽。
最后两句则写了长安城中的老百姓。他们不仅目睹叛军的丑行,更有国破家亡之忧,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日夜向着肃宗所在的北方啼哭,更加渴望官军能够早日到来。这里边有等待,同时也是一种坚持,相信大唐王朝能够消灭叛军,能够收复长安。这不仅是长安百姓的愿望,更是诗人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因为诗人对国家有着强烈的热爱与忠贞。
(郭扬波)
文章标题:悲陈陶-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729.html
上一篇:贫交行-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下一篇:洗兵马-古诗译文赏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