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鸭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四十八岁,举家由陇入蜀,岁末终于到达成都,既而卜居浣花溪畔,建草堂,生活相对安定,这于杜甫的人生和创作都是一个重要转折。入蜀前的艰难困苦、九死一生,与江畔生活的恬静悠闲、怡然自得形成了鲜明对照,诗风也为之一新,由入蜀前的慷慨悲壮、沉郁顿挫而演变为清新淡远、明丽工致。此间,杜甫在纵情领略自然、生命之美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遭遇、得失挫败进行冷静的反思,良多感悟。《江头四咏》便是诗人面对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动物、花草,睹物生情的即兴之作。诗人随兴所至,咏栀子、写罗屣,《花鸭》是其中第三首。
通体洁净,悠然漫步的小鸭子,步履泰然、神情自若,像是一位举止从容的“雅士”、闲庭信步的“诗人”,更仿佛昔日跼蹐行走于丹墀之下的左拾遗杜甫。一开始,诗人显见是在以鸭儿自嘲,只是笔法老道,不见圭角。诗题为“花鸭”,其实,仅为黑白两种毛色,并没有令人炫目的华丽“羽衣”,更无法与罗屣(即“紫鸳鸯”)的色彩斑斓相比。然而,诗人最看重、最赞赏的正是花鸭的“黑白分明”。一个“太”字凸现出诗人对是非颠倒、忠奸不分、鱼龙混杂的现实世界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借花鸭传达了自己对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刚烈人格的由衷赞美。然而,这样的处世精神和高尚品格显然是遭人嫉恨,不为世人所容的。诗人总结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悲愤地告诫世人:如果要想官位做得安稳、日子过得滋润,就得学会平庸,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不要引人注目,不可锋芒毕露,更不能不平则鸣、仗义执言;否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三国魏李康《运命论》)。人心难测、世事维艰,贤者处世不易啊!其实,这是杜甫的牢骚话,终其一生,杜甫虽活得清醒,看得明白,却很难与世俯仰,做到明哲保身。诗人不过是借小诗一首“劝劝”花鸭,实为安慰安慰自己而已。
杜甫赞美振翅高飞、风行万里的大雁——“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孤雁》)“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归雁》)倒是在情理之中,然而,却要为身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鸭子吟诗作句,则有些出人意料。杜甫入蜀后的诗歌充满了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字里行间,平凡的花卉、禽鸟都是那么可亲可爱,招人怜惜又启迪人心。此篇《花鸭》,诗人随心赋形,凭借自己的人生感受、生活经验,挥洒自如地塑造了独特的花鸭形象。在杜甫的生花妙笔之下,江畔的一只寻常花鸭,竟被杜甫赋予了行无泥滓、苏世独立、黑白分明、恃才傲物的复杂人格,实在令人赞叹。
(秦岭梅)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花鸭-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759.html
上一篇:后游-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下一篇:舟前小鹅儿-古诗译文赏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