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杜甫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炎瘴,濛濛雨滞淫。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生涯相汩没,时物正萧森。疑惑樽中弩,淹留冠上簪。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沉。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嵚崟。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骎骎。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赏析】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冬,贫病交加的杜甫带着一家八口,从长沙乘船往岳阳,经过洞庭湖时,风疾(即风痹病)愈加严重,不仅半身偏枯,而且卧床不起。他想到将不久于人世,百感交集,于是作下此诗,寄呈给湖南的亲友。诗中叙述了自己的病情,回顾了半生颠沛流离之苦,向亲友托付了后事,充满着凄切动人的家国之忧。此诗写后不久,他就辞世而去。这是他的绝笔,是他生命的最后时日,在诗歌创作上放射出的耀眼的光辉,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

全诗的基调是忧苦。分为四段,每段紧扣这个基调,从不同的方面宣泄了自己的忧思愁苦,同时交织融会,产生了动人心魄的力量。

第一段从“轩辕休制律”到“时物正萧森”,正面入题,从风疾叙起,接写湖中行船所见所感,着重表现病苦。开始四句,明人王嗣奭说:“起来四句愤激语。”(《杜臆》)清杨伦评曰:“发端奇警。”(《杜诗镜铨》)对此,萧涤非先生有深刻的解释:“这四句得连看,因第三句申明第一句,第四句申明第二句。这一开头,相当离奇,但正是说的风疾。风疾和轩辕(即黄帝)制律、虞舜弹琴有什么相干呢?这是因为相传皇帝制律以调八方之风,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歌词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然而现在我却大发其头风,这岂不是由于他们的律管有错,琴心有伤吗?既然如此,那就大可不必制、不必弹了。这种无聊的想法,无理的埋怨,正说明风疾给杜甫的痛苦。”(《杜甫诗选注》)这四句的确表现了杜甫在长期病苦中无可奈何的激愤心情,以致有些神思恍惚。“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即以马融笛声比风疾发作时的耳鸣,以王粲登楼的“向北风而开襟”喻病苦中的颤抖。在长期重病的摧残下,诗人的心情坏到极点。节候又正值萧条的冬季,他从船上看洞庭湖滨的景色,虽有“枫岸叠青岑”的特色,但那空中的寒云、阴暗的“白屋”(即茅屋)、浓雾般的瘴气、蒙蒙的淫雨以及祭鬼的鼓声、猫头鹰被弹落的哀鸣,无不带着浓厚的愁惨的色彩,更使诗人愁、闷迭起。“生涯相汩没,时物正萧森”,正是这种情景的明确写照。诗人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通过铺叙哀景来衬托自己的病苦,使得病苦之情倍增其苦。

第二段从“疑惑樽中弩”到“得近四知金”,是在第一段之后的转折,回顾往事,着重抒写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犹疑、穷苦。开始两句“疑惑樽中弩,淹留冠上簪”,用“杯弓蛇影”故事,说自己因世路险恶而疑畏多端,长期淹留不得归京。言外之意是,自己自从在京因疏救房琯得罪出走(“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以后一直在战战兢兢中过日子。至于生活上的困窘,那就更不堪提起了:吃的只是野菜羹,用的桌子“乌皮几”破得捆了又捆,穿的衣服补丁叠补丁,其他概可想见。在巴蜀十年和在楚地三年的频繁流浪中,虽然也承地方官的接待,得陪侍锦帐,但大多合不来,自己忙于衣食,只有庾信似的哀伤,哪里能写出陈琳那样的好文章?十分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尽管如此穷困,仍然表现了铮铮硬骨:“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生活虽然这样穷苦,但总比鹪鹩的“每食不过数粒”好一点,因此从来没有接受过暗昧的财物。君子固贫,而志不可移,这无疑是崇高品质的宣言。这一段中,也有对朝贵的讥讽(“微才谢所钦”“汝贵玉为琛”)和对自己进退两难处境的感叹(“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沉”),诗中交织、穿插,与世道、政治相连,在平静的叙述中,暗藏着奔涌起伏的激愤之情,把自己的穷苦表现得愈益深刻。

第三段从“春草封归恨”到“皇天实照临”,叙写入湖南后对亲友高谊的谢意,表现了做客他乡、无依无靠的孤苦。“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是向亲友说明入湖南而又转徙不定的原因:杜甫于大历三年(768)春天出峡至江陵,想从陆路北上,回河南巩县老家,但因种种原因而未果,所以只得南下,来寻找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栖身之地,然而费心尽力,却总是找不到。两句诗里,漂泊无依之意,已深深地蕴含其中。在“转蓬优悄悄,行药病涔涔,瘗夭追潘岳”的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只好“持危觅邓林(邓林,即手杖)”,像衰病者需要手杖的扶持一样,来投亲靠友,仰仗帮助了。而自己的愚直,也受到亲友的包涵,并得到夸奖。你们对我的知遇,真像“纳入众流的三江五湖浩瀚无涯,高地之上更耸立着高高的山峰。城府的大门冲着朝阳敞开,苍松翠竹掩映着清清的流水。人们都带着倩倩的笑脸,骑着骎骎的快马来投奔诸公。你们都具有慧眼能赏识像我这样既愚且直的人,唯愿皇天后土能照临我感激诸公的赤诚。”(陈贻焮《杜甫评传》下卷)这些感激之语说得情真意挚,但在感激的背后,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位衰病交加、穷愁潦倒的老人那强为言辞、凄凉孤苦而老泪纵横的形象,显得格外悲切动人。“蹉跎翻学步”以下,表面上轻松,而经“转蓬忧悄悄”四句一衬,却分外沉重,这种互相衬托的手法,收到了入木三分的效果。

第四段从“公孙仍恃险”到末尾,笔势宕开,叹息战乱不息而伤己之将死于道路,流露出无限深长的人生悲苦。这一段是对全篇的总结,在简洁的文字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方面,“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藩镇作乱,天下战事不息,这是生灵涂炭、自己奔窜异乡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家乡音信断绝,归日杳不可期,更显得有异乡做客的不安和可怕。特别是最后四句:“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更是极为沉痛。作者在一字一泪的哭诉:我衰病如此,定将像晋朝的葛洪尸解那样,必死无疑,现在已经无力像汉末许靖那样拖家带口远走安全之地;家事将像空有丹砂诀而炼不成金那样,无计可施,无法维持,想起来怎不叫人泪下如雨啊!作者的言外之意,是希望亲友在自己死后,能够伸出援助之手,给家小以照顾。这饱含深情的哀鸣,千载而下,读之仍然叫人伤感无尽!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一位在垂死之际仍然为家小操心的慈祥而悲切的老人,更看到一位在生命的最后时日依然念念不忘国事,为天下而优虑的爱国者的崇高形象,令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这首绝笔,是伟大诗人杜甫一生不屈不挠、奋斗终生的宣言书,“是金剑沉埋、壮气蒿莱的烈士歌”,“是大千慈悲、慕道沉痛的哀生赋”(范曾《刘炳森隶书杜诗》序),它将以其博大沉雄的气势和精妙绝伦的艺术,彪炳诗史,流传千古!

(管遗瑞)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770.html

上一篇:元日示宗武-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下一篇:九日蓝田崔氏庄-古诗译文赏析(杜甫)